IPO只是手段:股票上市≠创业成功
经历近 10 年的寒冬,这几年网络公司上市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在北美,本土的 Facebook、LinkedIn、TripAdvisor、Groupon、Pandora、Zynga、Zillow 与 Kayak 相继在这段期间挂牌,还有来自中国的 360、优酷、土豆、搜房、惟品会、YY、人人也加入华尔街上市行列,甚至连俄国搜索引擎巨擘 Yandex 都远赴那斯达克来参加IPO 派对。
在台湾,这几年也有 PCHome 集团商店街的分拆上市,爱情公寓与雄狮旅游的成功 IPO,以及数字科技、易飞网、CCMG 通讯与台湾淘米的陆续登陆兴柜,并且目前还有 10 家以上的网络公司,都在接受券商的上市辅导。
忽然间,过去对创业者而言遥不可及的 IPO 梦,似乎又开始露出了曙光。于是,就像 2000 年那次的网络创业热一样,我们又开始听到年轻创业者以挂牌上市为目标,要来尝试这个探险。
问题是,公司 IPO 之时,创业就真的成功了吗?答案当然不尽然。
公开市场是流通、筹资工具
首先,创业者得先了解股票上市的真正含义。
当一家公司的股票在证交所、柜买中心等这类公开市场挂牌交易,意思是股东们可以自由的把公司股票在市场上卖出,让另一方的法人、散户买家承接。所以股票上市的第一个意义,是让想要卖出公司股票的旧股东,有一个方便许多的卖出管道——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并不是就找不到买家,只是过程非常繁琐,交易成本高,也因此股票的价值会因流通性而受到低估。
此外,当公司的股票挂牌交易,公开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会依据公司的体质与展望,不断去调整自己买卖的意愿,这些意愿会影响他们的买卖强度,最后反应在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上。这个价格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市场共识,也因此就成了市场对该公司股票“合理价格”的判断。有了这个“民意基础”,公司通常可以用相当接近的市价的价格发行新股票,进行所谓 SPO (Secondary Public Offering 也就是二次公开发行或是俗称的现金增资),以筹措拓展业务所需之新资金。
拥有筹码
除了筹资之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有市价与流通性,也会让该公司较容易进行并购来充实实力——当被并购企业的股东们知道透过这笔交易,他们可以换回上市公司价格较稳定,且较容易卖出的股票,被并购的意愿当然会高上许多。
经营权
但股票上市所带来的流通性与筹码,并不是只有好处。除了给股东们带来“卖”的方便,它同时也会给投资人“买”的方便,因而让造成经营团队某种主导权的困境。
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解释,当一家公司在外流通的股票比例高且股价偏低时,它很有可能会遭到所谓市场派 (在国外也称为秃鹰) 的攻击。市场派会借机大买公司股票,强势进入董事会,甚至夺取经营权来取得自身的利益。
因此身为一个上市公司负责人,比起一个经营私有企业的创业者,除了投资人关系势必更为复杂之外,还多出了经营权的风险需要管理。
纸上富贵
所以当公司 IPO 之后,经营团队身上虽然持有许多公司股票,可以换算出相当的市值,但为了怕持股比例过低而在外流通股票过高,实务上创业者是很难把股票通通拿去兑现的——当然随着公司营业规模扩大与股本不断膨胀,市场派攻击的成本将会大幅升高,也因此团队可以逐渐把持股比例降低,不过那通常是 IPO 好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IPO 是手段,不是目的
也因此,创业者应该要充分了解 IPO 并不是创业的目的,而是过程中的一种手段。IPO 让创投等法人股东能够出脱手中持股,取回资金与投资报酬,向他们自己的股东交代。IPO 也能让公司更容易办理现金增资,快速取得拓展营运所需要的资金。IPO 更能够让你得到筹码,有能力透过并购同业,取得 1 + 1 > 2 的加速成长效果。
创业真正的目的,我认为,仍旧应该是建造出像 Google、Apple、Amazon,或是台积电一般伟大的公司,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给同仁们一个美好、充满成就感环境,也为客户、股东提供最大的价值。
IPO 或许是建造伟大公司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到达目标的唯一途径。就像创业中的任何工具一样,创业者应该要好好了解其个别的优缺点,在对的时候选用对的工具,来帮助你成就人生的志业,达到真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