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新三板莫慌!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5年7月4日,证监会宣布暂停IPO的公告,28只新股中断发行,这是自1990年A股市场创建以来,第九次暂停IPO。

时隔四个月,IPO重启,为中断的28支新股重新开闸。据悉,本周五将会有10家公司刊登招股意向书,下周基本能够正式启动。

很多投资者认为,IPO重启又将给市场带来极大地震荡,略带悲观。笔者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虽然新股发行会在短期内引发资金从二级市场转移到一级市场上,整个市场的总资金量不会变动太大,只是会给二级市场带来一定落差。而对于新三板市场而言,受IPO重启影响也是有限的。

本次IPO重启,带来哪些新规新变化呢?

每一次IPO的暂停和重启都在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规则,都在创造更好、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环境。大范围的划分,整个市场中主要是三块: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投资者又可分为中小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而政策改革的目标也无非围绕着这三大主体进行。

此轮重启,针对上市公司推出了“一面紧,一面松”的政策,如建立摊薄即期回报补偿制,要求首发企业和发行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回报补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虽然对公司未来的业绩不做数字上的强制要求,但也是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施压,以增强上市公司持续回报的能力。另一方面,证监会又放宽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通道,简化小盘股,公开发行2000万股以下,可由发行人和主办券商协商定价,取消了询价过程,这样既能让上市企业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发行效率,又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朝着市场化机制发展。

对中介结构的“责任”问题,是每次重启必然要提及的话题。此轮重启对中介机构的要求格外严格,比如完善信息披露抽查制度,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要求保荐机构建立先行赔偿制度,如因为信息披露中的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造成的投资者损失,保荐机构履行先行赔偿,将保荐机构与上市公司紧密捆绑,保护相对弱势的中小投资者。

除此之外,制度调整了打新资金的申购方式,取消了预缴款的申购制度,降低参与打新的门槛,既开放了市场,又利于市场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故笔者认为,此轮重启后将继续围绕“放开市场,加强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这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新三板离IPO很远,莫慌!

很多投资朋友认为,IPO重启会给新三板带来较大的冲击,众说纷纭。有些朋友认为是利好,自己投资的新三板企业可能会转板上市,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极大资本溢价;还有朋友认为,IPO放开后,停留在新三板上的资金会大规模转向A股,降低新三板股权的流动性。

笔者认为,这两类观点存在较大偏颇,不符合当下资本市场的逻辑。依目前的市场情形而言,每年能进入IPO环节的企业数量有限,一年最多上市200家左右,这些企业多为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其财务、税务标准要求也是极高的。新三板市场中也存在有较好潜质的企业,据悉,在IPO暂停期间,有18家新三板企业拟IPO,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突破4000家,这18家所占新三板总数的比例还不到0.5%。再经过种种标准和层层筛选后,这18家剩下8家还是3家都是很难说的,整个周期是三年或者五年也是很正常的。投资者一旦投中这样的企业,长期持有,通过IPO退出确实可以获得较大的增值,但想在一两年内实现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新三板扮演着选秀池的角色,确实能为上市公司提供较好的并购标的,部分新三板企业通过被并购方式进入上市公司的体系中,也将为投资者带来非常好的退出预期。

对于IPO放开导致大量新三板的资金流向A股,笔者也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

A股大势稍有变动会波及整个资本市场甚至海外市场,因此IPO放开对新三板的资金流动是存在一定影响的。但究其本源,配置A股的资金多是银行、保险、信托等大资金背景,外加中小散户的搅动,而配置新三板的资金多是私募基金,外加部分资产超过500万的投资客。银行、保险、信托及公募基金目前是无法进入新三板市场的,他们依然停留在A股市场、债券市场等。相对而言,私募基金能有些自主性和灵活性,尤其是今年阳光私募基金针对新三板发行了121只基金,仅有18只盈利超过5%,其中70多只基金回报率是负数,甚至在-30%以下,部分新三板私募产品只能空仓运行。基于私募基金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会有一定量的私募基金转向A股市场,但转移的资金量不会太大,毕竟新三板私募的封闭期也多是在两到三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三板市场的资金外逃,故IPO重启总体上对新三板的流动性影响不会很大。

IPO放开,企业上市还会选择新三板吗?

IPO放开,又燃起企业的A股上市梦吗?在IPO暂停期间,很多企业表态,企业本想通过IPO上市,但因为暂停等诸多因素,故转战新三板上市。这话说得跟真的一样,不排除里面会有个别企业在上市选择中存在纠结的心理,而这些纠结的企业往往是本身资质存在一定可变性的问题。

IPO和新三板面对的企业群体是完全不同的,真正想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企业不会选择新三板,IPO对企业的体量、规模、财务标准是极高的,如果企业能够达到IPO的标准,何必要在流通性弱的新三板中徘徊呢!的确,很多人对新三板评价颇高,期待新三板能够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中介机构也拉拢企业走新三板上市渠道,上市速度快,挣钱快。不过笔者始终觉得新三板更像美国的粉单市场,纳斯达克成交活跃、换手率高,对信息披露的标准高,这些都是新三板不具备的优势,如果企业达到了IPO的标准,走IPO的通道还是首选。

但能走IPO通道的企业仍是少数,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三板是非常好的融资平台,能够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题、资源整合的难题。如果把中小企业比喻成工薪阶级,新三板是当地的中档商场,IPO是高档商场,尽管开设了高档商场,但不会影响工薪阶级在中档商场中购物,极少数条件好的工薪阶级会尝试着去高档商场逛逛,这就是IPO暂停期间,18家新三板企业拟IPO计划,但大多数想上新三板的企业不会受IPO的影响。他们的核心需求是解决融资,新三板的融资效率高、融资成本低,2015年前十个月挂牌企业通过定增募集资金1984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896个亿,超过创业板上市企业定增融资总额。分散的看,每次融资的资金平均4517万,数量虽不仅创业板企业一次定增的量大,但却能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因此,该上新三板的企业仍然会走新三板的通道,该上A股市场的企业大多也仍然会坚定IPO通道,会存在一定的局部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

笔者真心希望,未来的资本市场能够越来越开放,逐渐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中释放企业的能量,让更多中小投资者享受到优质的投资回报。新三板的转板制度和分层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尽管现在新三板与纳斯达克相距甚远,但新三板是在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扮演着基础的证券市场,更贴近西方资本市场模式,未来必定也能孵化出更多的BAT!

本文由作者刘烜宏(微信号:lxh804155400)授权创业邦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