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阳:新药研发商机曙光初现
导语:今日,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在北京召开。源政投资董事长杨向阳表示,未来真正的商业机会在于创新药的研发。
文|Anna Kiplinna
6月19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在北京召开。在高端访谈环节,源政投资董事长杨向阳分享了自己对医疗健康产业的一些独到见解。第一,投资人投的不是医药,是市场;第二,医改一定会到来;第三,新药研发曙光初现。
杨向阳做生物医药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曾经投资过的知名医疗公司包括海普瑞、北科生物、赛百诺等。他说自己在一个大的方向做了三件事,一个是基因治疗,一个是干细胞治疗,还有一个是肿瘤的免疫治疗,这三件事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都与他有关系。
中国医药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90年代时,中国医药生产能力较强,引入了大量的仿制药。而近几年,杨向阳经常遇到很多投资人问他说医药投资怎么投,有没有机会?他说现在很多投资人投的不是医药,是市场。他们投的是一种商业模式,投那些医药市场营销做得好,通过包装去实现增值的企业。而他认为,未来真正的商业机会,真正考量投资人的是新药的研发。
之前,杨向阳并不建议投资创新药企业,因为技术不支持、资本市场不支持、及产品市场不支持。新药的研发时间长、投入大、风险高,很难赢得VC/PE与资本市场的支持。而最近这20年,中国与国际在慢慢接轨,机会也在慢慢涌现。大量海归团队做新药使得中国药厂的研发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们拥有世界范围内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成本在降低,研发集中度与准确度在提升,这样形成了一个可以利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在中国做新药的机会。
医疗服务这块,杨向阳表示同意张黎刚的一个观点,即这一领域已有了领头羊,就不要再参与了。但医疗服务在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机会,因为根本性问题还未解决。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保险机构也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链条,当然也会有不满意的时候,但基本上都能接受。
而在中国,老百姓不满意,医生不高兴,病人很愤怒,保险公司既高兴又不高兴,它虽然能圈到很多钱,但也会受到很多限制,有良知的人起码会受到良心上的拷问。在大家都不高兴的情况下,医改一定会到来,市场化、社会化的一股力量一定会出现,这就是投资的机会。
杨向阳认为,有一类公司如果能坚持做,一定能做成大公司,就是说你能不能在某个专科领域做成一个真正独立的第三方,做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比如现在小儿发烧,去医院该不该打针,该不该吃抗生素,去年强制性下来说,39度也不能打针,但一年前你只要去医院,就给你打针,因为这是医院的利益,医生的指导原则。但如果你家里有人是医学院毕业的,他可能会告诉你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
所以,杨向阳认为医疗服务,与TMT结合,未来一定会出现几家给患者进行咨询服务的专科机构,并且能做大做好。目前他已经发现一些团队在开始做了,他们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会最终找到合适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