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诞生独角兽去的AC加速器
孤独迷茫焦虑恐惧失落……哎呀,其实要总结现在创业者的普遍困惑,无非就是那句:“找钱找人找方向,求帮求助求曝光”。不过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个“成为独角兽”的念想,在诱惑着每一个创始人吧。
火遍大江南北的孵化器就是为了解决创业者这些后顾之忧,不过现在在硅谷,最顶级的孵化空间其实更多的是accelerator(加速器),虽然“孵化”是二者都有的一个行为。但是召开发布会宣布成立的AC加速器CEO徐勇宣布:我们是一个奔着独角兽去的“加速器”。
AC加速器也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喊出“我是加速器,不是孵化器”的一位。为什么要着重强调“加速器”概念?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国内大部分孵化空间目前对于加速和孵化的概念是混淆的。关于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大体区分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
“之前我们认为加速器在孵化器后面,但其实在硅谷,孵化器和加速器也经常被放在一起谈,但加速器有更强大的能力、更完整的系统来帮助创业者。在很多美国的加速/孵化器排名中,排名前十五的大多数都是加速器。”徐勇说。
现在硅谷最顶级的加速器大多具备5个要素:
1.空间:大部分加速器的标配,但也有YC等少数孵化器不提供实体办公空间的。
2.系统:其实就是导师系统。YC模式是每个导师都是项目的合伙人;Startup500的导师更多是资深的人,体系庞大,给创业者更多PR、融资方面的帮助。
3.生态:这是加速器最厉害的一点,为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对接。有些加速器甚至可以帮创业公司拿到大企业在某个子领域3~5年的合同。这其实是一个加速器的关键:当你真正为创业公司搭建了关系,你的孵化成功率自然也会大大提升。
4.投资:这算是提供了一种顶级孵化,也让加速器本身获得了该有的收益。
5.后台:一套以IT为核心的后台管理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你可以看到,至少在中国,孵化器大部分存在于创业园区里,数量庞大;加速器规模要小得多,初创企业的入驻时间也要短很多,但加速器有个很好的导师系统,也有很好的行业生态。另外,加速器还在营造一种“校友文化”,这一点是孵化器不太容易做到的。
在硅谷,大部分华人做的仍然是“孵化器”。而不是“加速器”。当然,徐勇认为,加速器在中国其实也很难落地,一是大部分人受到YC影响过重,误读了导师的定义;第二,搭建“生态”这个环节的难度是不小的,它需要几个合伙人坐拥比天使投资人配置更豪华的资源和资金。如果生态搭建不起来,巨头开始“欺负”创业公司时,即便是跑到C轮、D轮的企业,也会面对很大的困难。
当然,刚刚成立的AC加速器现在还不能完全搭建起生态,徐勇认为,这是一件相对长期的工作,但是在合伙人和导师方面的阵容值得一说:
总共有6位合伙人,这其中,天使成长营发起人徐勇是常驻合伙人,此外,合伙人阵容中,还有梧桐树资本合伙人童玮亮、途牛的天使投资人王童等。
导师阵容方面,大姨吗创始人柴可、camera360创始人徐灏、途牛CEO于敦德、太火鸟CEO雷海波等,都会加入为期数周的五位一体课程。
另外,徐勇对目前评价孵化空间的普世标准也提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众所周知现在最通行的评判标准是“从你家毕业的公司融到了多少钱”,AC加速器整个孵化过程会分成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冲刺。当然帮创业公司融资会是一个重要使命,但徐勇认为还应该加上第二条:
有没有孵化出领军型的企业?也就是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