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社区,离TripAdvisor有多远?
导语:TripAdvisor是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社区,市值151.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旅游社区中,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TripAdvisor?
3月25日,大众点评宣布成立酒店旅游事业部,其CEO张涛声称:“中国现在没有TripAdvisor(全球第一的旅游评论网站),而点评就是要做中国的TripAdvisor。”实现从餐饮点评到旅游点评的跨越,大众点评的计划不可谓不宏伟。
一直以来,中国称得上是美国互联网产业的翻版,无论是新浪、搜狐,还是百度、微博、人人,都是师从美国。而在线旅游圈子也不例外,携程、艺龙、去哪儿也都是源于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这几家公司最后的成功上市也证明了其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但2011年已经登录纳斯达克的全球酒店点评和旅游社区巨头TripAdvisor,却至今没有在中国出现一个成功的师从者。这是为什么?
换一个角度来问:中国的旅游社区离TripAdvisor究竟有多远?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旅游社区中,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TripAdvisor?
为此,环球旅讯先后走访了世界邦、穷游、蚂蜂窝和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试图找出一些答案。
老前辈与后来者
以往提到旅游指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Lonely Planet蓝色封面的书册。Lonely Planet创立至今有41年历史,作为一种品味符号,曾被人称为“旅行圣经”。它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沉淀了优质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了某种共同的旅游精神。毋庸讳言,国内一些知名的旅游攻略社区网站和移动App在起步阶段,都从Lonely Planet国际版的网站上,拷贝了不少POI(Point of interest,指兴趣点)、点评或者是产品。可现在面对后来者,Lonely Planet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中国显得迟缓了。
“经常有读者来问出版计划,会开玩笑骂我们,说我们出书比生孩子还慢”,Lonely Planet中国分公司总经理李小坚说,“但这也体现了市场对于高质量内容的需求”。Lonely Planet 2006年进入中国,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两年市场静默期后,从2013年起他们正在陆续推出20余种新书,到2015年内容将覆盖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境外绝大部分地域。
而近年来依托互联网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在线旅游攻略和社区,则比这位“老前辈”要生猛许多。通过海量UGC内容+人工选编,穷游锦囊已经号称覆盖全球主要境外目的地,并且主打的是“这个星球上更新最快的旅行指南”。而蚂蜂窝自称其旅游攻略的下载量截止2013年已经累计超过1亿次。
对于传统旅游指南与在线攻略的竞争关系,孤独星球的李小坚说:“高质量、值得信任的内容一定有市场。Lonely Planet中的背景信息与POI信息是作者实地调研获得的,当人们出去旅游一趟后,才会知道这些靠谱的信息是多么宝贵。Lonely Planet在英文世界同样提供在线旅游攻略及各种电子产品,我们发现在线旅游攻略虽然轻快,却未必能满足旅行的完整信息需求。”
但不能否认的是,提到旅游攻略,现在年轻人更多的想到的是某些网站或者App。
穷游的CEO肖异如此评价Lonely Planet:“他们对品质的注重,对版权的尊重,包括整个产品生产的流程,这个体系流程几十年下来,是非常好的。我们也传承和借鉴了很多Lonely Planet好的东西。但Lonely Planet的书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它的出版周期比较长,动辄几年一版,它很厚重,其实真正用到的也就那么几页,而且相对价格不菲”。
Lonely Planet的转变
诚然,拿Lonely Planet的出版册数,与电子攻略下载的次数相比,不是很公平。但从Lonely Planet到在线攻略,一场不再回头的转变确实是完成了。这不仅仅是从CD唱片到在线音乐般介质的简单换代,也不仅仅是小资精英每况愈下到普罗大众,这场转变的根本在于互联网生产力,为人们找到了一种更经济高效的旅游信息获取方式。
至于他们自己的互联网产品,Lonely Planet中国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备,将在4月对外公布一些电子化的进展,毕竟他们目前只有14个员工,精耕内容的同时,还要花不少时间来做品牌营销,比如进到校园,向对他们茫然无知的90后大学生们介绍“Lonely Planet是什么”。据了解,他们近期高校系列推广活动选择的合作对象是蚂蜂窝,也是希望借助后者在线上和年轻一代用户中的品牌影响力实现双赢。
除了在线同业,利用既有的品牌优势,孤独星球也在非常开放的寻求各种合作。比如今年2月与IMAX合作,将对新西兰的旅游介绍与电影《霍比特人2》的宣传结合,抓住了热点,互动效果不错。
李小坚总结,孤独星球现在对自身的定位,不仅是一家出版公司,而是一家全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媒体方面,他们会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且向整个在线旅游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学习,包括快速的响应和产品经理的态度。
大风起了,创业公司扎堆来
相比传统媒介,互联网的特点除了快速、灵活、海量,其实还有扎堆以及同质化。在线旅游攻略社区也不例外。
与中国其他互联网领域情形类似,在线旅游攻略社区被发现机会大好后,迅速被拥挤成了一片红海。其中不仅有穷游、蚂蜂窝、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世界邦、下一站等等创业公司,还有如携程这样的巨头成立的独立的攻略社区事业部……而在一众创业公司的背后,是资本投入的热情和热钱。
“大风起了”,肖异和世界邦的联合创始人赵新宇,不约而同的把原因归结于此。这股大风便是中国自助游和出境游的勃兴。
如果单看App或网页,想要浏览目的地攻略或UGC游记的普通游客,面对上述的旅游社区,或许很难辨别出差异性。因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的海量图文、目不暇接,同样的风格优雅、视觉清新,各家甚至在频道名称上都“高度一致”。
“大风来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吹起来?你的积累在哪里,你的护城河有多深?”在肖异看来,虽然扎堆者众,但做游记攻略社区其实是“门槛极高”的一件事,因为好的内容社区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国内很多大的旅游公司、大的OTA,他们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最后大部分都是以失败或者转型而结束的”,肖异说,“海量的内容、社区氛围、高质量的用户,每一个都不是靠钱、靠人就可以短时间砸出来的。”
不同的路径,共同的问题
内容是需要时间来积淀的。早在2004年留学德国时,肖异就创办了穷游论坛,积累十年,现在很多网民谈到出国旅行攻略或游记,首先想到的便是穷游。与蔡景晖搭档后,肖异在2011年启动穷游的商业化布局,并在2013年7月,获得了阿里巴巴千万美元级的战略投资。
从2006年一个让驴友分享图片和体验的个人网站算起,蚂蜂窝已历经了8年的沉淀。该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陈罡认为,谁会是游记攻略领域最终的赢家,还要让用户用鼠标和拇指投票。在获得今日资本和启明创投2千余万美元的投资后,蚂蜂窝的商业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据蚂蜂窝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4年2月,其网站和移动端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000万。
面对这两个内容方面的先行者,2013年才创立、力图打造一站式出境游平台的世界邦旅行网则另辟蹊径,让在国外生活的“达人”来为游客提供信息帮助,于UGC的基础上,派生出DGC(Daren Generated Content)的概念。在世界邦联合创始人赵新宇看来,“99%”的UGC内容都是无效的,一般的问答形式也速度慢且不靠谱,而对当地生活了如指掌的达人,则可以很清晰的解决出游者的问题,并提供实际可行的旅游规划。
目前世界邦旅行网拥有2000余名旅游达人,并通过一个后台社区来运营维系这个群体,赵新宇说,达人是他们的“核心资产”,会像找创业伙伴一样去重视这个事情。据透露,世界邦上销售的商品,也会按照达人的推荐来为用户计划和预订行程。
谈到未来的行业形势,赵新宇说,旅游社区圈里很多公司估值都不低了,“剩下的事就得见真章了,你不能总讲故事。最后就看你的硬水平,要看最后你的东西能不能商业化。”
说到底,商业化的问题是所有旅游社区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
商业变现?有人急,有人不急
同样面对商业变现的问题,不同位阶的选手,处理起来有轻重缓急。
世界邦的两位创始人有大型IT公司高管及投资人的背景,从公司创立之初的策略方面,对在商业模式的规划就“直达要义”。以达人模式的内容吸引来用户和流量后,他们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服务和商业转化上面,其社区内容中推荐的机票、酒店、门票等产品,都直接链接到世界邦自己的商城里销售。
联合创始人赵新宇介绍,他们希望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对于自身定位也更多是一个境外游产品的电商平台,类似天猫。
反观穷游和蚂蜂窝,在拥有足够庞大的用户数和足够深的口袋之后,他们在现阶段并没有急于把商业化当做目标。尽管“目前收入增长非常快”,但陈罡透露,他们现阶段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做好内容积累人气。自称“财务健康”的穷游也表示,现阶段主要追求“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及用户规模的扩大”。
而一些专注于旅行分享的移动App,如面包旅行、在路上等,最近开始了由内容社区模式转向交易模式的探索——这被业界看作是面临营收压力的体现。
“旅游社区里面的水深水浅,他们试过一年半载之后就知道了”,陈罡表示,旅游社区的壁垒已经建立,市场也许没有空间给新来者慢慢做积累了。而在没有内容和用户基础上的所谓商业化,必定是无本之木。
在变现问题上,陈罡体现出“互联网式的耐心”。他饶有兴趣的给记者演示其蚂蜂窝页面上新推出的智能推荐功能,即根据用户的浏览行为和社交关系进行个性化的产品推荐,但说到交易问题,他表示首先还是要把用户体验做好:“我们最核心的还是攻略,要把攻略这个事情做到极致。”
环球旅讯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主流的旅游社区还是非常专注于做好内容以及相关的移动端应用的。在陈罡看来,“PC是一个航母,移动端就是一个战斗机的机群,非常灵活,如果你仅仅用一端,这个事情很难做”。对移动端战略的重视也体现在了这些主流旅游社区的团队构成中,超过半数是技术开发人员,其中移动端的又占大头。而在用户增长方面,他们注重口碑相传和内容积累,不喜欢搞SEO、导流量,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来的用户质量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