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Path创立1个月后 Google就提出要以1亿美元收购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私密社交网络Path联合创始人戴夫·莫林(左)和达斯汀•米劳(右)

美国私密社交网络Path联合创始人兼CEO戴夫-莫林(Dave Morin)近期接受了媒体专访,回忆了Path诞生的过程,并谈到了Path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挑战。

以下是文章详细内容:

不走寻常路

“有用户才会有广告,进而才能够获得高估值”,这是大多数创业者都认同的观点,但戴夫•莫林(Dave Morin)却是一个另类,他创建的私密移动社交网络Path,走了一条完全与其他新创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

2010年1月,莫林辞去Facebook的高薪工作,创立了Path。仅在一个月后,Google就向莫林发出了收购建议,计划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Path,当时Path的活跃用户数还不到1万。

Google的报价并未打动莫林,他拒绝了对方的收购建议。莫林回忆说:“这是我在Path度过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我非常清楚这样做是为了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将继续寻找长远发展战略。”

尽管莫林自己信心满满,但Path的发展却并不顺利。当时,Path的业绩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市场关注度也不断下滑。许多硅谷人士认为,Path只是一个受众范围很窄的社交网络,注定无法发展壮大,莫林拒绝Google的收购建议是狂妄自大的表现。接下来的两年中,Path举步维艰,但幸运的是,随着用户量缓慢增长,Path硬是从这种局面中存活了下来。

在漫长的黑暗过后,曙光终于来临。今年1月,Path用户数突破500万,8月份时跨越2000万大关,投资者也开始重新关注Path,并将其估值为3亿美元,约为Google收购报价的两倍多。

Path是什么

Path以一款能够让用户与亲密好友、家人分享个人生活信息的移动应用。如果将Facebook比喻为喧嚣的大型聚会,那么Path更像是好友之间的晚餐聚会。在成立初期,Path用户能创建的联系人只有50个,后来才扩大至150个。

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Path在缓冲菜单动画设计中借鉴了皮克斯(Pixar)的风风格,并精心设计了许多表情符号,这些举措受到了用户的肯定。莫林说:“真正的情感很难通过设备表达出来,但这些功能做到了这一点。”

美国亿万富豪、知名风险投资者约翰-杜尔(John Doerr)说:“Path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个人社交网络,这种勇气让人钦佩。”而Path投资人、著名演员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也表示:“有些话题我只想与家人和私密朋友进行分享,Path满足了我的需求。现在,Path是我个人默认的社交网站,也是我与好友分享生活细节的重要平台。”

Path变革

2012年6月,Path的用户数约为300万,与同期创立的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相比,差距非常明显,Instagram当时的用户数已经突破3000万。随着Facebook以7.15亿美元收购Instagram,Path也面临了追求规模还是选择失败的两难选择。

2012年12月,莫林与Path的另一位创始人达斯汀-米劳(Dustin Mierau)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降低Path的门槛。首先,Path与Twitter达成了合作协议,允许用户分享他们的Path资料。其次,Path在3月份新增了私信功能,并在5月份允许用户通过Twitter的私信系统和Google Gmail邀请好友加入Path。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Path注册用户数在4月份时突破1000万大关,并在8月底增长至2000万。

除了用户数迅速增长之外,Path的用户活跃度也非常高。根据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每天运行19次Path应用,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在Path上花费20分钟时间。相比之下,Facebook活跃用户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为17分钟,Pinterest仅为3分钟。

到目前为止,Path已经通过融资募集了4120万美元资金,莫林希望借助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趋势完成下一轮融资。但有批评人士指出,Path完全依靠广告销售来维持业绩增长,不具备长远投资价值。莫林对此反驳称,Path业绩绝大多数增长都是内生性(organic)的,其中60%来自用户邀请好友加入Path,30%完全属于内生性增长,只有5%来自广告业务。

Path诞生之路

莫林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首府海伦娜,并曾在苹果公司担任销售工作。2006年10月,Facebook前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向莫林发出邀请,希望他加入Facebook。尽管莫林一直希望创立自己的公司,但他还是决定接受帕克的好意。莫林加入Facebook后一直负责运营开发者平台工作,直到2009年年底的一次印度之行,他的人生轨迹才彻底改变。

当时,莫林在印度参加云存储服务商Dropbox工程副总裁阿迪特亚-阿加瓦尔(Aditya Agarwal)的婚礼,偶然之间读到了有“互联网女王”之称的科技产业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表的文章。米克尔在文章中预测,到2013年全球移动设备的数量将超越PC。

莫林回忆说:“这篇文章让我幡然醒悟,我明白自己的技术在3年后将变得一文不值。我告诉自己,还有3年时间来创立一家属于自己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确保公司赶上这波浪潮。”一个月后,莫林从Facebook离职,开始筹备自己的公司。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创意而已。

在思考如何创业的时间里,莫林与文件分享服务Napster创始人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以及音乐软件公司Macster创始人达斯汀-米劳进行了多次讨论,希望找到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公司的模型。一天晚上,当三人讨论如何让社交网络变成私密交流平台的话题时,莫林明白这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创业点子。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开始着手创建私密社交网络平台。Path就此诞生。

敢于担当

作为一家关注用户私密关系的公司,Path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系列司法纠纷。2012年2月,Path被指控在未获得用户许可下,私自向自己的服务器上传用户通讯录,以便在网络上找到用户的其他好友。后来,Path不得不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支付了80万美元罚款,才了解了这场官司。尽管其他社交网络也有类似的行为,但只有莫林出面道歉并删除了上传的数据信息。

去年4月,Path在英国也遭到了类似的指控。当时,该公司被指控在英国市场向Path用户好友发送大量垃圾信息。不久后,Facebook决定关闭Path用户在其平台上寻找好友的功能。尽管Facebook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但业界人士认为,垃圾信息事件是一个主要原因,而且Path也已经成长为一个让Facebook感到担忧的竞争对手。莫林说:“我们当时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确实持续了一段时间。”

如何让Path盈利

在经历了诸多挑战后,现在摆在莫林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让Path盈利。由于Path拒绝通过广告盈利,因此它必须依靠销售照片滤镜、表情“贴”(sticker)等虚拟商品进行获利。美国投资机构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迈克尔-帕赫特(Michael Pachter)指出,尽管日本即时通讯软件厂商Line通过虚拟商品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但Path平均每用户的收入率只有0.48美元,这意味着其年营收仅为960万美元,根本无法支撑其Path的盈利业务。更令人担忧的是,并不是所有Path用户都会购买虚拟商品,毕竟全球拥有11.5亿用户的Facebook,也只有不到2%的用户购买过虚拟商品。

为了扩大营收来源,Path计划在近两个月中推出高级订阅服务,让用户获得个性化的内容、功能与存储服务。这种商业模式也被云笔记应用Evernote所采用。不过,让人担忧的是,尽管Evernote拥有庞大的用户群(6500万),但也只有极少数的人使用了高级订阅服务,而Path的用户数还相差甚远,其推出高级订阅服务的前景令人担忧。

当然,Path还有另外一个选择:打造一个应用程序平台。这是莫林在Facebook工作时获得的经验。不过,这必须有数亿用户作为支撑。莫林说:“Path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也并非坦途。(Kuke)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创业邦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