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激情 熊晓鸽精耕细作90后创业项目
导语:熊晓鸽似乎在“进”,他对制造下一个互联网巨头抱以强烈期待。又似乎在“退”,他开始对遍地撒网式的投资有所改进,90后创业项目均在走精耕细作的路数。
创立IDG资本23年之后,熊晓鸽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8月,IDG资本宣布成立一只1亿美元规模的90后创业基金。熊晓鸽期待在90后创业者中找到一个中国的扎克伯格。在第二天的庆祝会上,熊晓鸽清唱了一首《在路上》,这让在场的90后创业者孙宇晨很感动,他说:“没想到一个大佬能这样。”
这个娃娃脸,海归出身,男高音可媲美专业水准的风投界大佬对《财经》记者说,到哪座山上唱哪首歌,90后出场了,IDG也该跟着这帮孩子们一起再次创业了。
IDG其实仍在顶峰。在熊晓鸽的主持下,IDG在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找到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季琦、莫天全等,伴随了30多个互联网公司上市,他们中产生了上百个亿级富豪。这样的成绩在中国至今无人能比。
但这些多数停留在2005年前。最近几年,熊晓鸽归于平静。外界评价他是一个四平八稳,善于谋划的人。他投资的一些项目正在陆续退出,期间也产生一些明星项目,搜房网和91无线,但这些不足以撑起熊晓鸽的野心和抱负。他曾不止一次说,投资一家牛逼公司会有很大快感。
很快,熊晓鸽全情投入到投资90后的阳光之旅,他再次押上了自己,笃信“敢于豪赌的人总是通吃”。
疯狂的基因
稳健和疯狂时常交织出现在熊晓鸽的身上,若是忽略这些,就无法完全理解他。“他永远都对下一段风景感兴趣,哪怕现在,他还在想尽办法往前走。”他身边的人说。
熊晓鸽出身湖南湘潭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湘潭钢铁厂的一位干部,他15岁就顶替父亲进厂当上了一名电工,这是他儿时的愿望。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熊晓鸽考上了湖南大学英语专业。当时,中东正处于战火纷争时期,新华社记者每天发回的精彩战地报道,让熊晓鸽开始对当记者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毕业后的熊晓鸽不愿留校任教,而是到北京当了英文翻译。经历过两次考研之后,最终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上了中国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
在社科院,熊晓鸽比以往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的一位社科院同学回忆,当时,大家手头都紧张,都跑去教英文,来钱快,也轻松,但熊晓鸽一门心思想当记者,又喜欢艺术,就跑去给中国日报写文学艺术方面的稿子。这位老同学回忆称:“那时候他还是个学生,名不正言不顺地跑去采访,经常吃闭门羹。”
社科院的老同学们十分折服于熊晓鸽身上的那股子理想劲头,在那个人人都力求安稳的年代,熊晓鸽已经显露出和别人不一样之处。
读研后期,熊晓鸽同学的同学,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周全给熊晓鸽写了一封很短的信:“晓鸽,你快点来美国吧,你这样的人太应该来了。”这几个字让熊晓鸽决定远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继续求学。
到了美国之后,熊晓鸽一边靠装自行车挣生活费,一边日夜学习,八个月拿下波士顿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勤奋的求学生涯并未就此打住,在导师的帮助下,熊晓鸽又跑到以培养外交精英知名的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熊晓鸽在美国卡纳斯出版集团当上记者,已经是1988年的事情了。他的采访阵地不在战场,而在美国硅谷,他不报道战争,却认识了很多硅谷创业精英。
回想起那段求学时光,熊晓鸽突然有点自嘲,他直起身子说,“我的美国大学教授说我是一个doer,是个干事的人,但我明明是一个内心疯狂的人。”
熊晓鸽一路从湖南的工厂跑到了美国,完成了人生的多次转型。这让他的父亲非常不理解,父亲的每一步都要求安稳,而他却越折腾越远。父子俩唯一一次达成共识的是,1991年熊晓鸽说想回国发展,那次他父亲非常高兴地附议了。
1991年,当时在美国新闻界已经崭露头角的记者熊晓鸽和IDG创始人麦戈文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对赌:到中国创办IDG投资公司,从事信息服务与风险投资。麦戈文给他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和一个中国市场,他则押上自己。
熊晓鸽的一位老同学回忆,回国后,熊晓鸽在深圳找了一堆老同学吃饭,请他们帮忙寻找投资机会,但座上没人知道什么叫风险投资,也没人相信。在场的同学大多这样认为:我们月工资只有120块钱,他说他有1000万美元,我办公司他出钱,他还占小股,不是骗子,也跟骗子差不多了。
当时,周全已经被熊晓鸽说服回国一起创业。两个人到处普及什么叫风险投资,也有人欢迎他们,都希望从“傻子”那里搞点钱来花花。熊晓鸽和周全,就是那两个“傻子”。
在此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熊晓鸽的IDG中国公司虽然投资不少项目,但在投资收益上几乎颗粒无收。不过,这段时间里熊晓鸽找到了七个合伙人,从多年好友周全的加盟,到章苏阳、林栋梁、杨飞,再到后来的王功权、王树和1999年加入的过以宏、李建光,从而建立了九大金刚的黄金阵容。
这九个人最初分布在各个行业,没有任何VC经验,加入IDG也多半出于偶然,但日后都成为大人物。熊晓鸽认为,他们唯一的共通之处是对VC前景有着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激情和疯狂,以及相互之间的相惜和共鸣。
IDG在早期有很多堪称经典的项目。这些名单包括了当时已经消耗完第一笔天使融资,靠10万美元桥式贷款艰难度日的张朝阳;拿着改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还没找到一分钱的马化腾;以及2000年初到处寻找A轮融资的李彦宏。
在风险投资大批进入TMT行业的2005年之前,IDG占尽先机,“该投的都投了”。熊晓鸽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遇见巨头的几率很高”。
为了分散风险,九个合伙人决定广收薄种,单个项目资金一般控制在百万之内,一共投了大概四五百个项目。当时,这样的策略是合适的。
虽然最后死掉了二三百个,但随着百度、腾讯和搜狐等公司上市,以及易趣、搜房等公司的股权转让,IDG开始获得了极大回报。仅百度的投资,就为IDG带来了超过1亿美元的回报。
IDG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只基金从1993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年均回报率是36%;第二只基金是从1999年开始的,回报率超过40%,而到2006年底,IDG共在中国投资不到2亿美元,回报已经达到10多亿美元。
他遇到了瓶颈
IDG火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IDG等于VC,VC等于IDG。熊晓鸽作为IDG的脸面,得到了很多称号,例如“中国VC第一人”、“中国VC拓荒者”。
但后来阎炎来了,被IDG投资过两次的沈南鹏来了,刘飞来了,以及一大拨新的VC都来了。他们中许多人成功做过企业,对高科技、互联网很熟悉,他们的资源整合能力很强,有的人还具备超牛的与国际资本的对接能力。
熊晓鸽却开始陷入瓶颈。在2005年后,IDG资本的退出项目共60起,多为2005年之前投资项目,2005年之后投资退出的仅为8起。尤其在以电商平台为主流的第二波互联网创业潮中,熊晓鸽坦言,确实错失了一些机会,没有在电商平台投资到好的项目。但他也强调IDG早早布局了91无线、小米等移动互联网公司。
IDG投资的凡客几度面临资金紧缺问题,一再与上市无缘;聚尚网和嘀嗒团发展后劲不足,最后通过并购退出;好在当当网顺利在纽交所上市。
越来越多的天使投资人也抢走了熊晓鸽的风头。一批早期创业成功的创业家开始组团介入互联网创业早期投资。天使投资轻颖灵便,离创业者更近,一时间风靡中国投资圈,也造就了一批移动互联网新星。
一向风头十足的熊晓鸽一下子被冷落了。这就好比一个人正在兴致勃勃地演讲,台下的人却悄悄走了一大半。
熊晓鸽说,投资多少有运气的成分在内,谁也不知道谁会最终做出来。但过去5年IDG的经历共同说明,IDG投资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IDG需要做出战略上的调整。
从之前专注TMT领域的早期投资,开始发散到更多领域,去能源、生物制药领域寻找更多机会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熊晓鸽甚至开始考虑基金盘子更大,管理难度更高的PE。有人说IDG正在迷失方向,但熊晓鸽不以为然,正如他对一个记者说的,“投资界的高手都是孤独的。”
熊晓鸽的国际背景让他能以更高视野看待国内市场。但熊晓鸽有时候看得太远,在2005年就看到移动互联网是方向,却忽视了互联网电商的影响力,投资团队也忽略了一些更有价值的创业团队,例如草莽出身的刘强东创办的京东。
这可以归结为运气不好,也有可能是错判。IDG的一位投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互联网领域,IDG喜欢投资某个垂直细分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这可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但也有可能与下一个巨头擦肩而过。
熊晓鸽这样向《财经》记者解释当年IDG错失马云的原因:当时IDG已经在相关领域投资了业绩更好的8848、慧聪和Made in China,而按照IDG的规矩,一般只投行业前二,便没有投找上门来的马云。
熊晓鸽身上的疯狂基因,其实与马云有着某种契合。不过,熊特意强调,马云其实不像外表表现出来的既疯狂又偏执,“马云其实很理性”。
熊晓鸽从未向外人倾诉过此间的压力。他身边的人说,一般人事业或者生活上受到挫折一定会很痛苦,但熊晓鸽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变化,他早就有了超强的抵抗力。
熊晓鸽的一个朋友把熊晓鸽描述成“见过的人中最理性的人”,“他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很好地支配了他身体里的冲动和渴望。”
可以说,他就是疯狂与理性的最佳结合体。
为90后再度激情
去年夏天,IDG投资团队中主投TMT领域的李丰蓦地发现,90后小朋友已经出来打天下了。他感到熊晓鸽也迅速发现了这个趋势,因为熊晓鸽见人就跟人探讨有关90后的各种问题,就像有一股兴奋的能量很想发泄出来。
包括李丰在内的整个投资团队逐渐感觉到,投资90后创业者,已经成为熊晓鸽议程中,一件立刻就要去做的事情。
熊晓鸽开始在很多场合谈论90后。一开始,他发现自己看不懂90后,不由自主叫他们“小朋友”,但他又笃定这一波90后创业潮,必将诞生下一代巨头。这种排斥和又想要抓住的矛盾,时刻撕扯着他的内心。
在李丰看来,整件事情十分简单,因为熊晓鸽“极度自信,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熊晓鸽认定90后是IDG的下一个希望,就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去促成。
这次的战略迭代,熊晓鸽的动作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快、狠、疯。
一些90后的创业项目很快被纳入IDG投资团队视野。“一起唱”创始人尹桑告诉《财经》记者,李丰只跟他聊了20多分钟,就决定给他钱。IDG已向其团队投资200万美元。
熊晓鸽解释,“其实李丰只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个行业,你希望做成什么样的”,而尹桑的回答令李丰十分满意。他判断,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能把这个事情讲得很清楚,能看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最前沿的,已经很不容易。
这样的宽容令90后创业者十分感动。22岁的锐波科技创始人孙宇晨告诉《财经》记者,别看90后创业现在这么火,年初时大部分VC见到90后创业者,甚至连商业计划书都不看就把他们扫地出门。
孙宇晨说,他常试图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辍学创业的故事来启发投资者,投资者却嗤之以鼻:“你以为人人都是扎克伯格?”最近,诸多风投机构开始跟投一些90后投资项目。孙宇晨老到地总结,“总算看到是谁在引领风潮,谁在跟随了!”
为了提高命中率,IGD让李丰担当核心操盘手,从年龄上来说,70后的李丰确实和90后相差更小,沟通更好,相互之间的理念也更加容易理解。甚至IDG的TMT投资团队也以85后、90后为主。
不过熊晓鸽还是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自己坚持的一面。他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泡在这群小朋友中间,跟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唱歌,还很喜欢聊天。IDG的每个90后主题活动,熊晓鸽几乎必然出席,而且十分活跃。孙宇晨说,熊晓鸽的平易近人出人意外,加上他的娃娃脸,让人觉得“很萌”。
“我觉得他们蛮喜欢我的。”熊晓鸽骄傲地对《财经》记者说,对失去时代主导地位的恐惧似乎激起了熊晓鸽的某种本能反弹,他说,要投资90后,就得有90后的心态,先把态度摆好,把阵势做起来。
早年,与《时尚先生》杂志合作的时候,熊晓鸽喜欢穿深蓝色西装,浅蓝色小翻领衬衣,打一条颜色很跳的红色领带出现在公开场合,一派时尚范儿。这是他独有的风格,不管反差多大,他都会迅速调整自己,和对方平视,如果对方也是一个疯狂有趣的人,他会报以惺惺相惜之情。
熊晓鸽印象中很不寻常的一次投资访谈,发生在2009年初,他到福州待了三天,和网龙集团董事长刘德建谈91无线单独上市的投资。熊晓鸽2002年在美国就见过刘德建,对他印象极好。刘德建习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每天下午6点多到公司,晚8点正式上班,午夜12点吃饭,还经常在半夜1点钟打羽毛球。熊晓鸽也调整了作息,半夜1点和刘德建一起对打羽毛球。“我俩当时杀得昏天黑地,我略占上风。”熊晓鸽很是有点得意,他支起身子,补充一句,“后来我俩约定,91无线上市的时候就组一个猫头鹰队。”
虽然91没有上市,但IDG的回报依然来得很快。去年7月,百度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笔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
这让熊晓鸽欣喜若狂。他从伦敦海德公园给刘德建打了个电话,“可以组建猫头鹰队了。”对方哈哈大笑。
熊晓鸽的疯狂适可而止。他似乎在“进”,因为他在市场上仍然具备很强的攻击力,他有成功的欲望,对制造下一个互联网巨头抱以强烈期待。又似乎在“退”,他开始对遍地撒网式的投资有所改良,不拼抢热门项目,不盲目竞价,和60后-70后创业时点投三四百个项目相比,十余个90后创业项目走了精耕细作的路数。
这些项目包括了卡通头像DIY移动社交工具脸萌、弹幕类视频网站Bilibili、一起唱、POI在线教育、年轻开发者社区Segment Fault等。一起唱的创始人尹桑骄傲地对《财经》记者说,一起唱的估值已经超过1亿美元。
熊晓鸽依然不知道谁会成为中国的扎克伯格,究竟谁会最终冒出来,他也在赌。
他坚持一些多年的习惯。每次出门前,他都要带一堆当天的报纸杂志,路上迅速扫描,看到有用的消息,会立刻掏出电话打起来。他还喜欢听牛人讲话,尤其竞争对手,他对新信息永远保持亢奋,也永远处于工作状态。
他也热衷非常规能源、人类大脑研究、休闲体育这些看起来不搭界的领域,他一直在给自己做加减法。
熊晓鸽说,他最快乐的时光是在湖南大学度过的,那时青春年少,单纯、有理想、激情四溢。现在,当年清亮的眸子里已经布满沧桑,幸运的是,激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