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硅谷”在哪里?
1.硅谷传奇的创造离不开像Frederick Terman教授、“集成电路之父”Robert Noyce等天才式人物。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尤为宝贵,“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历史所牵绊,大胆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2.下一个创新浪潮能否诞生在硅谷还不得而知,但硅谷的人才、技术、资本、文化、社交网络等区位优势毫无疑问能很大程度上助力其引领下一股浪潮。
3.过去一年,硅谷独角兽公司增加了一倍。硅谷融资额和交易量也不断创下新高。
4.资本在创造神话的背后隐藏着几大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住宅成本不断攀升、人才竞争惨烈、白人掌权缺乏多样性,以及近期一直困扰硅谷的互联网泡沫“狼来了”。
一、硅谷为何成为硅谷?几波创新潮沉淀下的精神印记
硅谷是个诞生奇迹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纽约、波士顿、特拉维夫、伦敦、柏林、班加罗尔等创新之都试图打造下一个“硅谷”,却迄今只能冠名为“以色列版硅谷”或“印度版硅谷”。
那么硅谷的哪些独特优势是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为什么这里能在短时间内诞生如此多“独角兽”公司?HBO美剧《硅谷》又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硅谷?另外,为何很多人对硅谷爱恨交加?
今年7月,美国知名调研机构Compass发布了一份《2015全球创业生态》的报告,就融资、市场、人才等各个维度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硅谷在各项指标上仍领先于纽约,洛杉矶,特拉维夫等地区。
先来看一组报告数据,硅谷创业平均年龄为36.2岁,约85%的公司有联合创始人,钟子期融资额90-95万美元不等,由本土投资人投资的概率达61%,43%的员工因签证或住宿等问题进行远程办公,外籍员工占比45%。
硅谷人口占比不到全美1%,但这片弹丸之地的风投金额已占全美风投的40%左右。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家初创公司诞生于此,成百上千家在五年内销声匿迹,但每一代都能看到几家大公司崛起,当然也不乏曾经惨遭失败却东山再起的创业者。
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创造神话,也许与其近一百年的历史,几波创新浪潮与积淀下来的几股精神息息相关。每一波浪潮都由一名或几名核心人物引领。
第一波浪潮的技术推动力始于国防。
五六十年代,美国东部马塞诸塞的麻省理工(MIT)黑客文化兴起,当时马萨诸塞128号公路地区科技远远领先于西部的硅谷。而就在乔布斯,盖茨出生那年1955年,知名物理学家 William Shockley 带着他的晶体管发明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并在同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晶体管之父”。
很多东部的人才纷纷前往硅谷,投奔到Shockley的实验室。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对管理一窍不通,不久,他的八名核心骨干离职并联合创办了一家名为“仙童”的半导体公司。而有趣的是,这八人后来又离开这个团队各自创办了包括Intel, AMD在内的几个公司,人们戏称仙童八人为“背叛八人”。
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被誉为“硅谷之父”的Frederick Terman教授。是他致力于将斯坦福大学打造成“西部的MIT”,并鼓励师生创业,他自己和其他教授愿意成为公司董事成员,他的理念是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轨反而有助于职业发展。
第二波浪潮由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推动。
这波浪潮始于70年代中期,并延续至80年代,由一位天才人物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引领。他被誉为“集成电路之父”,发明了集成电路,也是仙童八人中的一员,并联合创办了英特尔。这位不安分、爱折腾的天才几乎改变了半导体和电子行业的历史。
在《微芯片幕后人:罗伯特·诺伊斯与硅谷的创建》一书中,作者Leslie Berlin写道,罗伯特思考速度之快以至于有人称其“Rapid Robert”。他留给世人的精神也许可以用英特尔总部罗伯特·诺伊斯大楼门口的那句来诠释,“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历史所牵绊,大胆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作为乔布斯的精神偶像,罗伯特也曾对年仅二十来岁的乔布斯说过,只有了解过去,才能预知未来。
第三波浪潮的产物是个人电脑,主要集中在90年代,最具代表的人物当属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与微软创始人盖茨。
第四波是互联网浪潮,出现在90年代后期至2000年,期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批初创公司瞬间灰飞烟灭,但也诞生了像谷歌、亚马逊、eBay、PayPal、网景等企业,及佩奇,贝索斯等一批伟大的企业家。
第五波浪潮由社交媒体和移动化等推动。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napchat, WeChat等爆发式涌现。
二、下一个“硅谷”,很可能还在硅谷
在经历了五波浪潮之后,这个世界对变革的期望值也被推得越来越高。下一个浪潮是什么?是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还是其他?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预测的是,引领下一波浪潮的企业或人物,诞生于硅谷的概率比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都要高。
为何硅谷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有如下的具体原因:
1.高技能移民人才汇聚地
硅谷的开放性吸引了大批各层次优秀人才,其广度和深度是全球其他地区无法媲美的,也正是这批高技能移民人才推动着一波又一波的创新。
《2015硅谷竞争力和创新项目》报告中指出,2013年,一半以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出生在海外;2012年,43.9%的初创公司由移民创办。硅谷拥有高学历的移民者比比皆是,且移民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有趣的是,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2012年发布的一份题为《美国新移民创业者》的报告称,硅谷印度裔创始人数目多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华裔(包括大陆和台湾)位列第二,但与第一名相距甚远。
目前,硅谷高科技公司印度裔高管已多得不足为奇了,如谷歌CEO Sundar Pichai,Airbnb首席运营官Varsha RAO,前Linkedin首席数据科学家DJ Patil等。为什么印裔能脱颖而出?难道仅仅是英语优势吗?
硅谷创业者兼大学教授Vivek Wadhwa认为,此前印度裔也并未受到重视,但十五年前印度裔打破了这种平衡。1995-2005年间,印度人学会抱团,相互扶持,才扭转了局势。
2.自发形成的生态,不是规划出来的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曾表示,硅谷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心态的映衬。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这类奇才能诞生于此,是因为在这里,无论多么疯狂的想法,多么雄心壮志的构想都不会被他人固定思维模式所浇灭,大家会给创业者证明他们想法有价值的自由。
同时,大家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地区的创业者可能会担心万一想法被他人窃取了怎么办?在硅谷,大家认为,想法重要但也是廉价的,很多时候你认为的独特想法也许早有人已经考虑过,而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创办公司并实现上市关键靠执行能力。
硅谷创业者的一大特点是,不满足于仅仅做出一款伟大的产品,而是梦想着如何改变世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信奉“Live to Work”的生活方式,其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有点“工作即生活”的味道。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也曾说过,这里的一切并非由当地政府事先规划的,而是自发形成的一种生态。
相比而言,中国政府大力构建高新科技园区,爱尔兰政府花重金着手打造创投生态,这些行为值得肯定,但倘若缺乏某种文化基因,也许从一开始就与硅谷拉开了距离。
3.硅谷之父:斯坦福师生创业的开创者
自由是一切创新的土壤,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自由灵魂所在地,也是多家巨头公司创始人的母校,包括谷歌两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Palantir创始人卡普,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据相关统计,由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其产值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
而这股创业之风的引领者正是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当年作为斯坦福工程学院院长,是他将其学生Bill Hewlett与David Packard从东部召回至斯坦福,并资助他俩创办了惠普公司(HP)。
特曼教授鼓励师生创业的精神无疑已深深扎根于历任校长心中,其现任校长约翰·亨尼西(John Hennessy)曾表示,大学知识只停留在大学围墙内,就无法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影响力。很多离校创业的学生,多年后仍能返回母校拿到学位。
作为斯坦福学生,你可以期待的是,功成名就的校友如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是你创业课程的教授,谷歌董事局主席Eric Schmidt可能是你的导师。
4.沙丘路:赫赫有名的投资胜地
五年前,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还是比较罕见;而现如今随着大量资本的注入,初创公司成长和规模化速度超乎想象。上述右图是美国知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对美国和全球独角兽公司的统计,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美国已经有70多家独角兽公司,其估值占全球独角兽公司总和的61%。
从1968年首个旧金山湾区天使基金成立,探讨合适的投资模式,到1979年以利润为导向的风投业诞生,目前发生在硅谷的风投金额已占美国风投总额的40%以上。而赫赫有名的硅谷沙丘路(Sandhill Road)则被认为是资本圣地。
老牌风投机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格雷洛克风投(Greylock Partners)Marc Andreeseen创办的A16Z都汇集于此,他们会助力创业者从一个想法概念或一项技术转化成市场所需的产品。
但资本从来不是硅谷最稀缺的资源。那些面临高房价,交通拥堵毅然前往硅谷的年轻创业者恐怕在乎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社交网络和圈子文化。
5.硅谷是一张网,谁都知道彼此
今年夏天,当企鹅智酷走访特拉维夫时,很多创投届人士称在以色列,创投圈人士基本都认识彼此;此次企鹅智酷走访硅谷得到的是相同的反馈。
强大的网络效应,使得很多新搬来的不是斯坦福毕业的创业者选择先加入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500 Startups加速器或Draper University等,以此结识更多创业伙伴或投资人。
而那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者,会时不时骄傲地这么告诉企鹅智酷,当谈及明星孵化器YC,有创业者就说,“哦,你指Sam Altman(CEO),我跟他很熟,他是我大学室友。”
谈及刚被滴滴快的投资的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Lyft时,一位创业者称,“John Zimmer(创始人)是我朋友,他之前还经常睡到我家呢。”谈及科技媒体TechCrunch,另一位创业者说,“Arrington(创始人)一直喜欢写博客,他早前还给我们作个报道呢。”采访聊天过程中,碰到太多诸如此类的创业者。
是的,在这片土地上,你认识谁真的很重要。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此前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还强调过,他更愿意投资那些熟人推荐的项目。
三、绿洲上空的乌云:硅谷神话背后五点隐忧
近几年,“颠覆式创新”与“独角兽公司”可能是被谈及最多的字眼。颠覆出行服务行业的Uber,滴滴快的,颠覆酒店业的短租鼻祖Airbnb, 大数据独角兽公司Palantir, 印度电商Flipkart,以商业模式创新而成功的小米等等,稍作调研,不难发现这些独角兽公司背后都有全球资本的支持。
资本的狂热,让人不得不担心泡沫的存在。以NBA小牛队老板以代表的投资人,及《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媒体,都开始担心创业寒冬的到来,甚至担心会出现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独角兽”一词发明人艾琳·李表示,过去一年,独角兽公司基本翻了一倍,但大多是“纸质独角兽”,估值虚高,而其他一些独角兽的资产负债表中可能永远都填补不上足够多的零。
有些公司融资时风光无限,但并没有太多的退出选择。一方面卖掉难,有意愿以更高价格购买这些独角兽的公司不多;另一方面上市也难,因为营收状况不理想。但好在有很多人愿意为不断烧钱,没有利润的初创公司工作。
我们姑且先不论这轮泡沫是否会破裂,或何时会破裂,毋庸置疑的是,硅谷神话背后浮现的一系列问题,已不像泡沫那么难以捉摸。
1.VC界:宁可错投,不愿错过
早期错失Facebook,Uber或Airbnb的风投人士也许还记忆犹新,现在哪怕是“赌”,错投没有达到预期的初创公司,也不愿再错失下一个巨头。程序员受热捧,好项目受资本哄抢,投资决策时间越来越短,这一现象在HBO美剧《硅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巴菲特不投资高科技,但此前还是有很多风投人士将其投资理念奉为圣经,如他在少有的几场演讲中提到过的“打卡”理念,假如你的投资生涯有一张卡片,只能打20个洞,每投资一次算打一个洞,一辈子只有20次机会。这样在做每次选择时才会慎重,而不是“撒网式”投资。
2.创业界:新模式就是好的,不在乎是否真正创造价值
近两年,国内O2O服务可以称得上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虽然随着资本市场趋冷,也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而在硅谷,旧金山地区,也涌现出一波以渠道为主的公司,如外卖服务商GrubHub、按需快递服务商Postmates,众包食品杂货电商Instacart。
而随着Uber推出午餐外卖服务UberFresh, 亚马逊推出生鲜服务Amazon Fresh, 快速快捷的服务让人兴奋,但惊喜之余,有人开始思考这些公司在做的事到底与20世纪80年代Domino’s Pizza(提供30分钟送到家的服务)有何不同。
也许这一系列出行服务公司通过算法,积累数据,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但这种模式为美国本已便捷的生活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也许该打个问号。这些公司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但这种模式不应被过度美化。
3.白人掌权的硅谷
科技世界永远相信精英制(Meritocracy),通常是最聪明的人能在那里成功。而关于种族或性别多样化的问题,总是让科技界人士感到不那么舒服。
一方面,高技术移民人才为硅谷注入了生机;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风投界都缺乏多样化,大都白人掌权,女性和少数族裔很难真正得到重视,更别提拥有决策权。
2013年,Facebook官方数据显示,其4263名员工中,只有45名非洲裔;且非洲裔女性当年只增加了一名,上升至11名;其中没有一名非洲裔员工担任管理层职务。
风投界更是如此。考夫曼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有权介入投资决策的资深风投人士是非洲裔的比例不足1%(4/546);拉美裔占比1.3%;且92%的高层投资团队是男性,78%是白人。
另一份数据显示,女性创办的科技公司只有8%拿到了风险投资;在拉美裔几乎占1/4的工薪人口中,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的拉美裔占了不到5%;事实上,拉美裔和非洲裔的代表人数还在持续下降。
今年Ellen Pao案件在硅谷掀起不少风波的,Reddit华裔女CEO起诉老东家KPCB性别歧视并要求索赔,这个事件报道后,引发了更多硅谷女性的维权行为。Ellen Pao称,若她的抗争能为VC界女性和少数族裔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就已足够。
另外,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美国移民法限制高技能人才入境数量使得获工作签难度增加了不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流失。很多时候,硅谷初创公司不仅要与其他初创公司比拼,还要与谷歌,Facebook等巨头竞争。
4.住宅成本不断攀升
硅谷创新步伐不断加速,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但基础设施更新似乎没有跟上高科技的脚步。据《2015硅谷竞争力和创新项目》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4年,硅谷(圣何塞附近区域)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更是陡涨了33%。
65%的硅谷CEO认为,高昂的房价直接导致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初创公司很多时候员工拿的是期权,工资相对较低。这使得很多美国优秀人才选择去住宅成本相对较低的奥斯汀或西雅图等地。
5.越年轻,越聪明
全球范围内,资本越来越追逐年轻创业者。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IDG资本成立90后创业基金;硅谷则有彼得·蒂尔发起“20 under 20”项目,即每年资助20个20岁以下的辍学创业者;明星孵化器YC创始人任命年轻的Sam Altman为其接班人。
硅谷为人所熟知的几位成功创业者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Snapchat创始人斯皮格尔,Oculus VR创始人帕尔默·拉基,上一代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微软创始人盖茨等似乎都是辍学创业,年轻富豪的典型代表。
诸如此类的故事听得多了,很多年轻人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就开始创业了。可能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创业一定要趁早,可以“快速退出,快速赚钱”,万一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了呢?
是的,的确不能排除这个可能。但我们来看下一组数据,2015年Startup Compass全球创投生态调研结果显示,硅谷平均创业年龄36.2岁,以色列特拉维夫平均创业年龄33.6岁。
不妨试想下,上述年轻创业者能成功是拒绝高校课堂进而学会如何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他们是那些即便不辍学也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
尾声:硅谷的未来
尽管隐忧存在,但这些问题似乎并未阻碍硅谷成为科技与互联网世界的中心,全球各地的精英人才依然纷至沓来。这里汇聚着一批有着相同志向,活在“自己世界里”,醉心于改变世界的人。
曾有外媒记者问Palantir联合创始人乔·朗斯戴尔(Joe Lonsdale)为何湾区很多人对科技公司的所做作为感到愤怒,他的答复是,科技是最具颠覆力的东西,未来十年这里创造的财富,将比过去十年所更富吸引力。假若这儿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也许会让硅谷之外的世界感到愤怒。但他同时相信,不论如何,科技总是会让生活更美好。
是的,这就是硅谷。这里的创业者们不论狂热还是冷静,喧嚣还是沉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相信自己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使命,并为之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硅谷迷人又危险的根源。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在演讲中提到,也许“选择善良比选择聪明更重要”,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硅谷人来说,世界并不担心他们的智慧,更多的,是如何正确使用这群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