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走向死亡的独角兽公司Evernote早已“毫无激情”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网页内容编辑工具Syrah的创始人约什·迪克森(Josh Dickson)撰文表示,独角兽公司并非长生不老,我们迟早会看到独角兽公司挂掉的现象,而首当其冲的很可能就是Evernote。以下为具体分析:

独角兽公司是指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初创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美国的独角兽公司增加到84家。硅谷著名投资人比尔·格利(Bill Gurley)曾表示,今年至少会有一家独角兽公司挂掉。当时是在2015年的SXSW大会上,格利的原话是:“我觉得,今年会有一些独角兽死去。”

尽管很多人说,在科技业中,你要拥抱失败,但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独角兽公司倒下过。如果这些高调的公司中没有哪一家挂掉,反而全都能够筹集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去修补实际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科技业中的泡沫可能就比很多人以为的严重得多。

而且,如果它们倒闭的风险基本上等于零,那么像T. Rowe Price、 Janus和 Fidelity这样的后期阶段投资者显然是在做只赚不赔的生意。201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家公司留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平均年限只有18年,所以如果你觉得独角兽公司会长生不老,你也太乐观了一些——尤其是很多私人公司本来可以在早期投资阶段上市。

“独角兽挂掉”这个念头并不是那么正能量。它意味着人们失去工作,项目惨遭抛弃,努力付诸东流。对员工而言,它意味着压力、损失,以及可能会有的一段艰难时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还有空头头寸、杠杆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东西可以从一家上市公司的倒闭中谋取好处。“独角兽挂掉”连那些都没有。

但是,独角兽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罕见,倒闭也是维持经济健康的机制之一。在科技业普遍繁荣的今天,其他领域中也有一些财务稳定的创新性公司渴望聘请到人才,而这可能更有利于这些员工个人和整个经济。此外,一只独角兽的挂掉,也会为其他独角兽提供经验教训,帮助它们变得更强大、更坚韧。

但是,要指出哪些独角兽可能已经陷入麻烦,会率先挂掉,这其实并不容易。独角兽通常已经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就算坐吃山空也可以维持多年。这就意味着科技业中的失败和其他行业不同。独角兽不会像贝尔斯登(Bear Sterns)那样过一个周末就倒地不起。独角兽的死亡过程是缓慢的——它们的核心产品失去了相关性,新产品计划失败,用户增长下滑,成本高企,关键员工和人才慢慢流失。公司开始裁员,后期融资减少,开始试图转型,可能还会经历一个为期数周的欧式高级办公家具出售阶段。

当我们分析独角兽可能挂掉的方式时,发现正在走向死亡的独角兽公司是 Evernote。

“没有激情”

Evernote这几年来没有什么响动,然后在今年7月底,该公司更换了首席执行官。曾多次谈到要把Evernote打造成“百年老店”的联合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不再担任CEO,接棒的是原谷眼镜高管克里斯·奥尼尔(Chris O'Neill)。

奥尼尔没有接受采访,只是通过一系列电子邮件回答了问题。他说Evernote的产品通过了谷歌CEO拉里·佩奇所说的“牙刷测试”,即这个产品就像牙刷一样,每个人每天至少使用两次。奥尼尔表示自己就很喜欢Evernote的产品:“我是数以千万计的Evernote用户之一,觉得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奥尼尔说,他计划推动Evernote之前的努力,把免费用户转化成各种类型的付费用户。 “全球用户的增长势头看上去很强劲, 近期的商业化努力也获得了回报。用户和营收的增长是公司成功的氧气。所以我们会努力提振这种势态。”他写道。“我的工作是领导下一阶段的产品和营收增长,扩充团队,维护Evernote独特的公司文化。”

在解释CEO职位的变动时,利宾自称对CEO的一些份内职责“没有激情”:建立销售团队,帮助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形成一种可以吸引华尔街投资者的、可预测的商业模式。

Evernote总部位于加利福利亚州的雷德伍德城,那里有不少科技业邻居在与Evernote争夺人才。因此利宾在帮助员工成长上显得没有激情是不可原谅的。

吸引和留住人才是CEO的主要职责之一,如果利宾对后者确实没有兴趣,他应该在早点离开这家公司。我无法想象,如果你是Evernote的员工,听到一直担任你CEO(现在仍然是执行主席)的人公开承认不在乎你的未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员工和组织的成长是高科技公司的生命线。听到高管就那么承认自己不关心这条生命线,真的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当然了,我怀疑史蒂夫·乔布斯也不关心这条生命线,但利宾不是乔布斯,我也不记得乔布斯公开这么表示过。)

奥尼尔的说法传达的信号甚至更加令人担忧。知名科技媒体The Verge的长期撰稿人凯西·牛顿(Casey Newton)说,奥尼尔的说法太“官样文章”了,令人对Evernote的未来感到担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更何况奥尼尔的背景与执掌一个陷入困境的笔记软件公司没有太大关系。

“百年老店”

Evernote成为独角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它在第D轮融资中筹集到7000万美元,那时它总共融资1.66亿美元,该数字到现在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9亿美元。

乔什‧康斯蒂尼(JoshConstine)2012年5月曾在TechCrunch上写到:

“Evernote今天证实,为了把一家初创公司变成一个旨在成为百年老店的后期阶段公司,它在第D轮融资中以1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到了7000万美元。它选择Meritech Capital 和CBC Capital Meritech牵头进行这轮融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Evernote准备最终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Evernote并不缺钱。它仍然有 9600万美元放在银行,而且在其2500万用户中,有100万是付费用户。但是现在Evernote有了非常多的现金,就算以后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融资不再像现在这么容易,它也无需发愁。而且D轮也将用来进行国际扩张,包括推动在中国的战略并购,开发企业账户和其他功能,以及聘用开发人员、设计师、质管和支持人员。

“Evernote没有放慢脚步的打算。我采访了CEO菲尔·利宾,请他谈谈Evernote的未来。他向我保证,“这笔资金增强了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现在是公司最富有创造性的时代。”

Evernote是少数在中国获得成功的软件公司之一,这主要归功于它在中国采取了非常规的战略。像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在中国被屏蔽了,结果往往导致模仿这些产品功能,同时又满足政府需求的中国本土服务出现,比如新浪微博和人人网。 而Evernote自己在中国搞了一个模仿自己的产品出来,它完全在中国运作,而且有一个中国名字:印象笔记。到2015年初,Evernote在中国拥有1150万用户——仅次于Evernote在美国的用户数量。

除了在中国的成功之外,2015年的Evernote和2012年的时候大不一样。Evernote在2012年担心之后几年将会难以融资,这不但没有成为现实,情况正好恰恰相反:2013年和2014年是有史以来美国私人公司最容易获得风投的时期。Evernote虽然开展了一些小规模收购活动,但却没有哪次收购对它的核心产品产生重大影响或推动。它没有在产品上冒什么风险,也没有推出站稳了脚跟的新功能。在过去几年里,尽管Evernote现金充盈,处于上升态势,而且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它就像Dropbox一样,核心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利宾和Evernote在2012年的D轮融资中选择两个牵头公司是有特殊原因的:希望他们帮助公司为最终的IPO做准备。而现在已经到了2015年,Evernote却离IPO越来越远。

业界媒体Recode上有一篇关于Evernote换帅的文章,从文中援引的利宾的话来看,Evernote从未接近过IPO,而现在它已经与IPO越来越远。

打造出色产品

对于2015年的Evernote,最尖锐的批评其实来自于菲尔·利宾在2012年谈到该公司时的一番话。

“Evernote在云存储方面的竞争对手有Dropbox、Box、iCloud和 Google Drive,在web 剪切方面的对手有Instapaper和Spool,在图像编辑上有Photoshop和Gimp。这些竞争对手让Evernote面临挑战,但也表明Evernote需要有好的产品。利宾告诉我,他没有把竞争对手看成是Evernote最大的威胁。‘如果我们失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不再继续打造出色的产品了;如果我们有了防守心态,我们的重心就会从质量上偏移开。’他说。”

Evernote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推出好产品了。和很多人一样,我自己也曾经是Evernote的重度用户之一,但是对于我的工作来说,它渐渐失去了相关性。它没有在哪一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而是把一大堆事情做得马马虎虎。

在Evernote换帅的消息宣布后,我从App Store下载了Evernote iOS版,想知道在我一年没有使用这个产品之后,该公司现在有什么进步。结果我很惊讶地发现,我之前已经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了Evernote。原来Evernote早就被我晾在了一边。

当然,这种个人体验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真正的关键是:从2012年起,市场上的主要趋势正在朝着有什么发展方向发展?是利于Evernote的方向,还是不利于它的方向?

就像Dropbox一样,Evernote最终也认识到,真正要想赚钱的话,它就需要有企业客户。(这就需要有销售团队,但利宾承认他对建立销售团队没有激情。)

而且该公司要在企业领域取得成功也很困难。

大多数企业客户已经在使用其他产品,已经充分解决了他们在笔记上的需要。很多客户早就在使用谷歌企业应用套件。这个套件以Gmail为中心,把文件共享(和电子表格,以及“PPT”)捆绑到一套更大的、更有价值的产品上。而微软现在有免费的OneNote,使用Office 365的公司已经可以用上微软的协作工具。

Slack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它背离Evernote的那种模式,实现了大幅增长,加入了独角兽公司俱乐部。Slack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平台;它记录了企业里发生的事件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实时性,可以分类和搜索,通过频道来排序。它之前曾经只是一个共享笔记软件,现在却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媒体、参与者和文件,远远比Evernote更加开放和实时。

目前还不清楚Evernote的企业服务有可能在哪个地方契合到业务流程中。商业世界正在变得更具开放性、可访问性和实时性,像Slack这样的工具提供了额外的开放性,而Evernote在商业世界中就好像一座孤岛。

Evernote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去年年底,该公司试图推出一款名为Work Chat的聊天产品。我问一些朋友是否听说过它,或者是否在公司使用过它,有一个回答给我的印象很深,“没有,为什么Evernote要做一个聊天应用?”

该产品在市场上似乎一败涂地。有很多Evernote的用户希望从笔记软件中彻底删除它。

增长

该公司的产品似乎失去了相关性,但是,为什么从使用量来看,它仍然显得像是个很重要的平台呢?

Evernote下载量最大的时期是从2011年到2013年初。虽然该公司产品的目前排名仍然很高,但却处在下降通道之中。(值得一提的是,Evernote在Mac App和iPad App Stores中的排名确实更好,但这两个商店的应用数量都比看出较少,难以从中Evernote的真正表现。这些都只是美国的数据)。

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微软OneNote的下载量排名却在稳步增加。

当然,下载量只是指标之一。如果一只独角兽是因为相关性缓慢下滑而死亡的,那么评分数量则是一个更加有趣的指标。评分的高低不是衡量应用是否成功的好方法。举例来说,自2014年年底以来,Facebook的评分很糟糕。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指标表明,人们在乎这个产品。只要在乎,你就会给它打分,无论你究竟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

Evernote的评分数量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2015年全年可能只会达到2014年的一半。反观Snapchat和OneNote,它们的评分数量却在节节上升。(皆为iOS版本数据。)

维持局面

从相关性的角度来说,Evernote在多个方面处于长期下降通道之中。

在产品方面,用户慢慢变得不关心它的产品了,它的下载量在下滑,而竞争对手在提供更好的产品,其中很多都是免费的,比如OneNote。

在财务上,公司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没有募集资金了,尽管现在融资非常容易。

竞争不只是来自笔记应用,还来自谷歌、Slack和Dropbox。它们已经慢慢取代了Evernote的很多功能,特别是那些它希望说服企业付费使用的功能。

硅谷经历了持续的强劲增长,这就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吸引和留住员工。平庸的技术团队无法建设锐气十足的科技公司,而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可以择良木而栖。 Evernote的平淡表现和无法IPO的状况严重损害了它招募优秀人才的能力。

Glassdoor是一个职业社区,各公司的雇员可以在这里匿名点评雇主和发布薪酬情况。我们可以在Glassdoor上看看Evernote员工的评论。很显然,前CEO对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关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以下是Evernote员工在2015年7月的几条吐槽:

“如果你想成为业内精英,就不要来这个地方,要像避开瘟疫一样避开它。”

“2014年我们的重心是提高质量,但实际上没有进行什么真正的改善,而是增加了像Work Chat这样的愚蠢功能。市面上已经有了Slack那样出色的聊天产品,还有谁会用这么糟糕的聊天平台?我觉得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开始想要建立一个帝国。”

“我在很多公司工作过,但从来没见过哪家公司走下坡路的速度这么快的。有些挺能干的人还在那里工作,为他们感到不值。”

“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怎么好,现在用弹出式窗口向免费用户投放广告就是一个证明。此外,公司的很多新产品也失败了,比如Work Chat。所以这里就出现了自然减员,最近几个月已经有好几十个人离开了,其中包括一位公司创始人。办公室的书桌空了,整个房间空荡荡的。”

高管层变动,以及产品方向的变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私人公司的员工希望自己在职业生涯上有所发展,自己的股权收入有所增加。为什么初创公司通常会寻求IPO,或者允许早期员工在中后期投资阶段套现?就是为了兑现员工的股权收入。在Evernote,目前还不清楚员工如何或何时可以兑现股票和期权收入。如果Evernote需要用较低的估值筹集更多现金,后期投资者将会确保自己能在公司成功退出时获得较大的一块蛋糕,这样一来,员工的那块蛋糕就会变得比较小。

一旦初创公司在财务方面开始表现不佳,裁员就成了削减成本的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因为在大多数初创公司,工资都是成本的大头。Evernote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削减人手,一共裁掉400多人,占全部员工的5%。

慢性死亡

Evernote尚未挂掉——至少现在还没有。它的产品仍能正常工作,员工们也会按时去办公室上班。但死亡的种子已经播下。

随着增长放缓,该公司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吸引和留住可以帮它翻盘的人才,打造出能扭转其命运的产品。但这会相当困难,因为招聘顶尖人才要花很多钱,而且Evernote正在失去相关性,顶尖人才也不太愿意去那里工作。此外,他们也难以评估Evernote股权的价值,如果公司需要额外的资金,那么在员工可以把股权套现之前,它们会遭到严重稀释。

Evernote筹集的2.9亿美元资金发挥的作用如此之小,真是让人吃惊。

菲尔·利宾2012年时自己也说过,“记笔记”其实是一个更大的、以工作场所生产力为核心的任务的一个部分。像Work Chat这样的产品推出得太晚了,而且本身也很平庸。Evernote核心产品的免费版相当好用,要鼓励一般用户升级成付费用户并不容易,而重度用户又变得越来越少。Evernote一直没有组建起一支销售团队,也没有推出以企业为中心的系列产品,因此也很难设想它如何向企业用户销售产品。而且这个领域中的竞争已经变得日趋激烈,到了2015年下半年。要再挤进去似乎已经不太现实。

对于其他独角兽公司的管理层来说,Evernote的教训很明显:不要去瞎操心你是否会成为“百年老店”,而是要把重心放在打造人们想要的、能够赚钱的产品上。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