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内容创业的泡沫已经来临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网红是不是 IP?」

「内容创业有没有泡沫?」

「次时代的硬件将会是什么样?」

对于这些热点问题,他有着不同的见解。

即使他自认为过了雄心壮志的年纪,

但丰富的经验和缜密的思考,

依然让他成功屹立在风险投资的第一线。


魏武挥 ,天奇资本·投资合伙人

我已经过了雄心壮志的年纪

如今,做投资也需要去 PR 自己,可以发现,现在的企业都开始做自媒体了,一 方面这可以促进营销,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对于天奇来说,同样如此,由于我之前经常在媒体上写写东西,所以我也就成为了天奇所谓的「代言人」。

对于我而言,写文章是特别轻松的一件事,我经常在坐飞机坐火车的路上,就能顺带完成一两篇文章,但做投资就完全不同。写文章是允许犯一些小错误的,但在投资上面无论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都会很直观地反映在金钱上,所以这并不是很轻松的事,压力会很大。现在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很早就得爬起来,然后开电话会议, 有多大雄心你就要背多大的负担,我个人其实已经到了一个不愿意有太大负担的年纪了,我还是希望晚上能够睡得着,没事的话早上能够晚点起床,这是生活态度问题 。

投资这件事,有人会问说那些在美国成功的案例能不能复制到中国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成功范例的,某些创业者会觉得把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国化」也是一种创新,但在投资人眼里,这里面的风险太大了,所以不会有人愿意去这么赌。

内容创业不应当做成营销公司

O2O 火过之后,现在又开始流行「内容创业」,但在我看来,内容创业也是有一些泡沫成分在了。

我个人认为,O2O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成也滴滴,败也滴滴」。滴滴他们当时做一个市场计划,他们做了个几百上千万级别的预算,但腾讯看了,告诉他们应该去想几个亿的投入,不要去想着几百几千万,这个量级太小了。这个事情反映出无论是滴滴背后的腾讯也好,还是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也好,他们都把当时移动支付上的习惯培养出来了,他们愿意用十个亿的代价,用大量的补贴,让用户培养出新的行为习惯。但实际上,O2O 实际上并不是,也并不应该用补贴来建立市场的。

说回内容创业,虽然说目前我还没看到内容创业会出什么样的大问题,但我会担心哪天出来一个项目走错路,使后来所有的资本方都觉得这样走下去不对。前一阵子虎嗅要上市,挂牌的时候我其实有些担心。;因为虎嗅现在还没有成交,现在还是零交易,所以我很关心它的第一笔交易价格,这笔交易价格能够推算出它的市值,而这个市值对于许多内容创业者又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假设那些所谓估值五千万、一个亿的项目,最后证明它不值这个钱,那么整个内容创业可能就会发生像多米诺骨牌般一张一张倒下的糟糕局面。

另外,我还担心内容创业会被人认为是营销公司。前一阵子有一个项目跟我聊,说自己的号有多少多少粉了,估值多少多少,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我更关心有了这些粉丝,你以后想干嘛,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一个号是靠营销策划来活的话,即使它最后能上市,估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所以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媒体或者公众号它的商业模式是为别人导流,它应该为自己导流,应该有自己的生意。

现在的网红根本谈不上 IP

对于 IP 行业,坦白讲我目前还看不太懂。现在很多人把网红看成 IP,但我认为两者之间不能轻易划等号。或许以后会有网红做出 IP 来,但至少现在市场上的网红不是 IP,至少对于他们大部分来说,他们的周边目前还是卖不动的,而能不能卖周边是 IP 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好的 IP 需要长达五到十年的培养的,而这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不太合适的。一般的基金都是「5+2」的形态,一般最多 7 年就要进行「清盘」。所以对于很多 IP 我还是会采取一个观望的状态。

举例子的话,像国外的「变形金刚」、「魔戒」,才是好的 IP,它们无论是电影、玩具、漫画还是小说,都卖得很好。回头看看国内,比如《爱情公寓》,它的周边卖得一塌糊涂,所以它只是个比较火的电视剧,收入还是得从广告里来。《万万没想到》这个网剧很火,然后拍成电影票房也不错,但大概也就这样了,它依然没法卖周边。只有一个内容有了自己的「灵魂」,让粉丝对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情感联系,愿意花 300 块、500 块的大价钱来买里面其实成本不是很高的的道具,才能称为一个 IP。目前国内来看,市场环境还是不成熟,对于非 BAT 这种大玩家来说,花长时间去「耗」一个 IP 可能不太现实。

好的项目应该能够促使人类的进步

在 2014 年之前,天奇是不投媒体的,因为我们当时认为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和公关,它缺少指数型增长的可能性,但到了 2014 年下半年,我们感受到一些生意的确需要媒体导流的。所以我们认为其实可以投一些带有媒体属性,但并不是以广告营销的商业模式为主的媒体项目,于是我们在 2014 年底至 2015 年初就开始做这件事了。我们在 2015 年曾经投了一个做导购的公众号,后来他们自己也做了一个独立的 App,目前估值已经比当时翻了 60 倍了,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我自己的话,喜欢一些有个性的项目,也喜欢有个性的创始人。我们希望投一些对这个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东西,比如我们投了一个类似「九号体感车」的项目,它能够为个人解决交通出行的问题,挺好玩的。我还跟他们创始人要了一台,我定的是 007 号。

电脑原来是我们的「中心」,而现在手机成了我们的「中心」,现在大家都在想下一个「中心」会是什么?我个人的话觉得不会是手环,也不会是手表,有可能会是戴在头上的东西,它的形式可能是头套,也可能是眼镜,但我无法很准确地预测。但我能肯定,下一代硬件的崛起,会导致整个生态巨大的变化。

所以你说微信之后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应用会是什么?这得看未来智能手机还是不是我们的生活重心,如果是,那微信就是不可被颠覆的,如果次时代的硬件在三五年后崛起了,那可能微信和未来也没什么关系了,除非腾讯又在新的硬件上,做出个什么来。

本文来自FellowPlus(微信号fellowplus)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创业邦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