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ber和快的、滴滴、易到App对比看人性
如果你认识一个朋友经常对你说谎话,或者给你很多不确定性,或者会让你感觉到不信任感,或者稍微不慎就可能被他骗,或者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他设计的‘’坑‘’里,我想任何人都是不愿意交这样的朋友的,大家愿意交真诚,善良,靠谱的,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的人,这个是人的共性。
对于一些打车App也一样,在移动互联网App流行的今天,碎片化时间使得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要花2个多小时以上的时间在App上(数据来自网络),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和这些App交互,点击启动,输入文字,说话,享受优惠,预测自己的行程等等,App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每天都和他们交流,渐渐地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些App的人性。
这些App都是人设计的,每个设计的逻辑,思路,颜色,布局都代表着设计者的想法,以及性格,设计者可能是代表老板意思,也可能代表自己的意思,通过和这些App的交互中我们都能感受的出来这个设计者的目的,设计者的性格,以及这个设计者是怎么样一个人,是实在的人,还是靠谱的人,还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人,还是一个有点诡计的人。如果是一个实在说话靠谱的人,我们会越来越相信它,如果是一个有诡计的人,我们会远离它,甚至不敢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他,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到最后能留在我们手机上的App,或许就是寥寥几个,我们最信任的App,其他的都是过眼云烟,渐渐被我们遗忘。
那么做为一个用户,我就说一些Uber,快的,易到等打车App的使用感受,以及通过这些App的设计,交互,营销所感知的App背后的人性。
启动界面sloGAn看App理念
打开Uber的启动界面,是黑色背景,灰色线条构成的界面,App的名字放在左下角,一句更小的字“您的专属司机”就是显得更小了,这样的界面给人感觉似乎在弱化它的品牌,因为它放在了不显眼的位置,同时一行小字,您的专属司机,给人的感觉是为您服务的,因为是您字,显得更加尊敬,同时又体现出很尊敬你的意思。与此同时打开下快的的App, 显示的“快的打车,随叫随到”,文字放在界面上面正中,在界面的下部正中又重复了一次品牌名,这种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对自身的品牌非常在乎,因为诺大一个启动界面放两次产品名字,确实显得重复。就像你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会不停的强调“我叫某某某”一样,而且随叫随到这个广告语,有点不可能。在中国的语境里,如果一个朋友对你说,欢迎有事找我,随叫随到,大多都是客套话,因为我们自己都明白,即时对方这样说,你也不会真的让他随叫随到。
通过对比能发现,一个App专注对于用户的服务,一个App专注自己的品牌。专注服务的,会把服务做好,会把用户看的很重要,专注品牌的,会把广告做好,会把声音做大。哪个给用户的体验和服务最好,红海过后,用户就会选择谁。
计费策略看App的本性
我最先用的是滴滴打车,后来觉得滴滴打车不好,很多细致的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定位不准等一些细节问题,再后来用的是快的打车,最后用的是Uber,为什么最后用Uber?因为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晒Uber,感觉是在炫富,又是国外的东西,感觉肯定不接地气,所以一直没用,后来是一个朋友给我推荐,我才用,用了以后才觉得真心不错。
之前在使用快的的专车功能时,彻底不知道他们怎么计费的,快的送了优惠卷,20元3公里就能超,所以坐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一样,有很多不确定性,就像你找一个朋友帮你办事,但是又不敢太相信,因为不靠谱,不确定。后来,我又打开软件重新找计费的方式,做为一个设计过App的人,我是彻底没找到,把计费的模式隐藏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陷阱一样,通过这些能看出App设计者居心,后来就再也不敢用快的。而第一次用了Uber以后,感觉体验非常不错,司机主动给我讲了计费方式,还让我不用担心,说就是堵车一个小时费用才15元,因为Uber的计费模式非常便宜,后来不记得具体的计费方式,又打开Uber软件看了看,1.5每公里,计时是0.25每分钟,这样计算确实非常便宜。
两种软件,不同的感受,让我感觉更愿意使用Uber,前几天打了20多公里,从北京东城到西城,花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堵车,优惠后31元,我想如果是快的,或者出租车至少要超100元了吧。
通过计费模式,就能看出两个App的本性,一个靠谱,一个不可靠,隐藏有陷阱。我想还有更多的用户都能感受的到,感受到软件设计背后的那个人或者那个人公司做决策的人。
营销方式看App的手段
因为用手机注册了多个打车或专车软件,所以经常能收到他们发来的优惠信息,比如易到用车经常给我送100,200元的优惠卷短信给我,估计送都有几千了吧,记得第一次送我100元,我立马下载App,登录一看,坑爹啊,原来是10元,20元的卷,累计起来是100元,就像一个超市做活动,送你100元卷,分成五六份,你消费5000元可以使用10元优惠卷,消费1万元可使用20元优惠卷,这个叫优惠吗?
另外,你想体验这种优惠,正如图中易到的优惠价标识的,你还需要分清很多车种,你需要知道圣诞车型,双擎车型……大概有25种车型,打个车还需要分清25中车型,用户那要多么痴迷你的产品,才会使用啊,当然跟着它学习的还有滴滴打车,不小心抢到了滴滴的红包,打开一看也是如此。我只想说,这种设计给自己玩的产品,还是自己玩去吧。用户打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方便,快捷。但是这些营销手段已经远离了产品本身,只是营销法则设计者的孤芳自赏的方法罢了。
这种考验用户智商和愚弄用户的营销手段曾经在新年红包中被诸多人吐槽,买“玛莎拉蒂送你50元优惠卷,买兰博基尼送你100元优惠卷……”这种高价物品低价优惠卷的营销手段简直太烂了,这种营销手段的设计者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以小的优惠卷吸引用户产生更多的消费,而充实自己的口袋罢了,而这个营销的方式只是一个诱饵。
很多营销者以为用这样的手段赢得了用户,其实不然,做为用户的我很快卸载了这款软件,并再也不会使用。这些貌似精明的营销手段得不到用户,只会耗费更多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让用户越来越远离你。
相反的,我得到的Uber优惠卷因为可以叠加使用,30元的优惠卷用了三次才用完,3公里的路程由于优惠卷,我只花费了4元,这让我更愿意推荐新的用户使用Uber,同时也改变了我对Uber的偏见,我想更多的用户如果体验了,他们也会向我一样推荐,因为我确实发现了不少的推荐者,而易到,没发现什么人推荐。
两个App,都是一样的营销手段,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把用户当傻子的营销者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结果被用户骗了,用户永远都是聪明的。近来不断有文章出来,解析Uber的营销模式多么高强大,解析Uber的运营模式多么高端, 其实这些分析都是表面的东西,根本不是Uber火的原因。
撇开这些营销的文章,体验下真实的Uber,Uber在中国不打广告却能很快突破中国残酷的红海打车市场,异军突起,靠的还是用户体验和服务,只有把用户真正的放在心里的App才能成功,靠营销和砸钱的手段而火的App不会长久,资本和市场泡沫过后,得到用户支持的产品才会留下,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最后,回归到人性来说,无论任何产品,都是给人使用的,产品只是一个连接点,通过这个连接点,我们可以看到一端连接的是设计者,老板,投资人,另一端连接的是用户,仍旧是人,通过这种连接,人与人都是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傻,如果你认为别人比你傻,那么只能说明别人在无视你,在遗忘你。用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用户是能感知到的,用户也会用心支持你的,只有这样,一个App才能长久,公司才能长久,所有的一切才能长久,否则只能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