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向死而生?让记者成为产品经理,搞承包制,自己做创业孵化平台即可!
这两年,关于“传统媒体不转型是死,转型死得更快”的探讨不绝于耳,《环球企业家》、《外滩画报》、《瑞丽》或关闭或停刊似乎在证明着传统媒体已死。连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曾在美国推出一份iPad独家电子报纸《the Daily》,老默多克相信,这一平台可以复制纸媒的经验,只不过换成了数字化形式而已,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观点一: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打了一个盹
我不在不同场合以及媒体上都能找到一种结果,内容产业是2016年的一个热门产业。包括乐视体育27亿人民币拿下中超版权;前两天内容创业者公司罗辑思维罗振宇联合真格基金徐小平以3亿人民币的估值向papi酱投资了1200万人民币;前几天向一个做TMT投资的朋友讲述了我想进行媒体创业的想法,包括手客户是谁,切入点是什么,产品规划、市场推广及早期团队情况在内的内容我都只说了一遍,不到三分钟,朋友表示立即表示有兴趣参与。
不观是电商、服务、还是广告这个角度切入,所以内容创业,本身它的路径已经开始出现。最典型的是罗辑思维,已经有2千万用户了,它的广告价值也是非常大的,也许也是可以卖书的。
传统媒体一直以内容建设见长,在内容产业火爆的今天为什么就到了死的边缘呢?我认为传统媒体只是在互联网时代打了一个盹,巨兽终将醒来。
观点二:转型产品经理的记者,将是传统媒体最宝贵的财富
我刚才说到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打了一个盹,打盹的这段时间世界究竟发生什么呢?第一,互联网的产生,内容的载体成本几近于零;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可复制性和可粘贴性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几乎为零;互联网都彻底沦为工具(人人都是自媒体)后,以广告收入为主的传统媒体势必收入下降,思路快的人早已知道可以用销售产品获得利润来代替广告收入的下降。
博客、微博、微信等设计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自媒体的生存方式销售产品,卖流量的只有在社交早期和中期就积累大量粉丝的那些人。所以作为一个擅长制造内容的记者,他必须学会利用这些社会化工具。
当然学会这些社会化工具的记者,也是上千万自媒体当中的一个,怎样脱颖而出把内容变成收入呢?
第一,记者必须转型产品经理,把自己生产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产品,当然这个咨询产品必须有人需要。
第二,这样的资讯产品只满足一个特定群体的一种需求。一方面是为了形成用户聚集地效应;另一方面是显得专业不浪费精力在没有必要的地方。
为什么要形成聚集地效应呢?简单的说就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可以获取特定需求。比如我有一个高社群的朋友,他作为组织者规定跑步时间周六上午9点在XX公园南门集合,自己不用宣传,原来的8个人变成了288个人,他自己也做成了好几十单保险业务。
第三,特定群体一定要是高价值的群体,在完成商业闭环的时候才可以活动高额利润。什么叫高价值群体呢?一个是他们有高消费的能力,二是它们觉得你的产品可以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购买。
举个例子你做了一个总裁社群,但是你只卖袜子,就算卖100元一双,社群可以维持下去吗?能赚钱吗?
对,不想转型产品经理的记者就是耍流二氓。这需要记者从一个内容做好转到把很多内容整合好;这需要记者找到高价值的产品去对应内容产品针对高价值用户;通过电商平台完成商业闭环。
传统媒体有那么多优秀的记者,只要每个板块有一个记者起来担任起产品经理,它们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观点三:巨兽醒来传统媒体将吞噬一切。
传统媒体有大量各个板块的优质记者,它们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新的组织方式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他们将创造出无限可能。问题来了,什么是新的组织方式呢?
第一,既然一个记者转型成为了一个产品经理,他要完成一个独立的商业闭环。那就应该就像高农村联产承包制一样,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报社自己做一个创业孵化平台即可。
第二,既然是新的组织方式那就应该有心的分配方式,报社自己拿十之二三,产品经理拿十之七八,其他人就从十之七八里面再分。
第三,新的组织方式最好用有限公司或合伙企业来规范,即充分放权调动积极性,又保障部被跳票。
传统媒体将死,但可以向死而生!
本文由作者陈春雷(五年互联网运营经验,现内容创业中…个人微信号:xiannv-com)授权创业邦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