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世界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创业者,不要害怕恐惧,你终将战胜它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恐惧会让你一时无法施展远大的抱负,令你没能推陈出新;它可能会夺去你的自信,影响你做出正确决策,甚至阻挡你一切前进的步伐。但是,创业者不必害怕内心的恐惧感,因为你完全可以战胜它。

Angela Mader还能感到自己在害怕。恐惧感悄无声息地如影随形,伺机蠢蠢欲动。每次开会,这种感觉都着牵制Mader,让她只想闭上眼睛、堵住耳朵。旁人向她报告任何重要工作都听不进去,因为脑海中只想着一些最可怕的事情。在此得澄清一点:Mader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创业菜鸟,更没有仅凭直觉就孤注一掷、押上全副身家。早在2008年,她就克服了人生第一重难关。当时,她创立的健康与健身初创公司fitlosophy就进军了全球十个国家市场,与亚马逊、塔吉特和沃尔格林药房这些业内巨头达成零售合作协议。

Mader不是创业新兵,面对恐惧的挑战她已经能够生存下来,但过往的战绩不是关键。“总是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心里也在隐藏这种恐惧感藏,这导致我总是抱持批判的态度,不轻信任何事,”Mader说,“我总是担心自己的未来命悬一线,我家人还靠我支付开销,我对客户还有责任。我会有一种‘天啊,这事应该行不通吧!’的恐惧感,那是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常见。

没有哪位创业者需要有人提醒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恐惧感会影响自己。如果你无所畏惧,干脆现在就把工作辞了,因为作为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的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应该会有你的一席之地。既然人人都有恐惧的时候,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你感觉的是哪种恐惧?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约有三成创业者坦言自己害怕失败(有同感的欧洲和亚洲企业家占比甚至更高)。还有一些未能统计的各类恐惧感,包括害怕尴尬、怕犯错、怕刚刚求助的融资方不信任自己,诸如此类。创业者当然有理由警觉。美国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SBA)的报告数据显示,五年内约有半数新生代初创公司折戟沉沙。在美国企业家认为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恐惧事件之中,“成立公司”的排名高居第二,仅次于对退休储蓄的畏惧感。和创业相比,离婚、首次为人父母、迁居到新的城市生活都是小儿科。

我们可别忘了:雷阵雨虽然很常见,但通常谁也不会向这种天气低头——磅礴大雨开始袭来的时候,你依然会看到有人站在雨中,低头看着鞋子被雨水浸透。有些情况可能司空见惯,却不代表无法避免。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市口腔护理产品制造商Hell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raig Dubitsky说:“创业的确会让人感到担惊受怕,但我们怕的事情有很多。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没能让创业想法成为现实。你不想有丝毫后悔,没人喜欢吃后悔药。你必须愿意全部投入,如果不那么做,就不算创业者,创业这回事也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向恐惧屈服最后会怎样?Dubitsky一阵见血地概括了结果:麻痹。如果任由恐惧滋长,它会让创业者的雄心停摆——创新戛然而止,难以实现目标。恐惧会紧箍着你,当它轰然倒下,重重地压在你肩头,步步紧逼,直到制止你才收手。恐惧有毁灭的力量,一旦进驻内心就不会离开。因为恐惧,创业永远胎死腹中,投资永远无法达成,决策无限期拖延。我们不了解恐惧,却可以确定,它是我们永远都不希望去了解的事。

但不妨把这些数字记在心里:每年还有约1亿家公司诞生。这意味着每一秒地球上就要增加三位要面对恐惧的创业者,每小时就有1.1万名这样的创业者出现。多么不可思议啊!这些人只是凡夫俗子,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只是找到了一种关键的控制心法。在企业的成长历程中,他们要无数次寻根溯源,诉诸这种简单的心法,并不断完善它。这种秘诀就是:让恐惧为我所用。

去年,Mader和一个刚成立几家公司的朋友聊了起来。那位朋友说:“在你遇到的人里面,创业者应该是最没有安全感的那种人。他们总想证明一些东西确定无疑。”Mader一时语塞,因为这些话正是她的真实感受。她的确没有安全感,可她又想不断求证。

“我自信能胜任某件事,这种信心能战胜我对做这件事的恐惧。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想到对策,”Mader说,“要是对失败没多少畏惧,就会鲁莽行事。要是太畏首畏尾,又肯定安于现状。可我知道,在经营企业时如果完全受到恐惧摆布,我将永远无法实现未来的蓝图,可我又有远大的目标必须达成。不管怎样,对于恐惧,我心存感激,它是我前行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应该能激励我们每个人。

在谈到害怕什么以前,让我们先来说一说恐惧这种状态。恐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假如你身上沾满了蜂蜜,一个人躲进树林,一头熊开始靠近你,你会真正体会到恐惧,心中会有一种“我快没命”的恐惧感。作为创业者,你的公司在大把烧钱,最大的客户又迟迟不能拿定主意下单,你会是什么感受?

Dan Gardner是《贩卖恐惧:脱轨的风险判断》(Risk: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Fear)一书的作者,他说:“人有一种‘害怕’的情绪,当你体验到这种情绪时,那就是恐惧,错不了了。此外,还有一种‘恐惧’,它几乎等于在比喻焦虑、担心和关切,可能表现为有意识的情绪,也可能是你无意识的体验。假如我考虑去经商,我会亲自去分析,在认识到有许多风险之后,可能我会情绪崩溃,可能会说我觉得恐惧。但那不是一头狮子扑过来时你的那种感觉。”

先是狗熊,后有狮子,而常人不会面对这些猛兽。(除非你在为食肉的野兽服务,给它们梳理毛发,那得祝你好运了!)你的感觉更复杂——那是一系列情绪的综合体,你会胡思乱想,左思右顾。这种信息有什么好处?老实说,它不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但应该能提醒你有些东西很重要:你可能觉得灾难即将到来,也可能不会真有那种灾难。那只是因为你的大脑过早设想了很多,那种假想可能出错,可能结果是那样,也可能不是。那就会让你产生焦虑,那是内在心理变化,恐惧感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感觉。

Steve Blank是硅谷初创公司E.piphany的创始人。他的公司经历一系列融资,而且首次IPO上市便一举募集了6600万美元。“我觉得(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Andy Grove所著最负盛名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书的书名真的是一语中的,他说得太对了。”(Blank有什么害怕的?他回答说:“每天清早醒来,知道我(公司)的资金消耗速度,银行里还剩下多少钱,到哪天、甚至几点几分就会破产。”而且还有其他很多担忧,比如消费者是否会不想购买他的产品,公司最出色的员工离职怎么办,等等。)

Blank之所以会喜欢“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个书名,是因为它并没有低估人们的各种担忧。但是,要是创业者盲目乐观呢?可能这种心态才会让公司陷入麻烦。Blank总是看好那些预见到会有不妙发生的企业创始人,他们已经为那种可能做好充分准备。那些创业者已经在其他压力大的经历中证明自己受得住考验,比如在军队服役、在破碎的家庭成长,或者之前维持处境艰难的初创公司。Blank说:“很多初创公司创始人经过历练,知道如何应对混乱、不确定性和恐惧。他们了解到,要生存下去,就得屏蔽所有不相干的事。”

要是创业者没有上述经历呢?不妨假设自己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元老级员工,也就是说,要做到事必躬亲,面对各类日常事务的挑战,或者报名参加黑客马拉松、初创公司周末的活动、参加教授领导力的企业管理者培训班。用Blank的话来说,总之就是“做任何可以给初创公司施加压力的事。”然后,当你在自己的公司担任要职时,你就要做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创始者应该做的:未雨绸缪。Blank解释说:“你要不断地为可能出错的情况做好计划,不仅要有A计划,还要有备用的B、C和D计划。我总是在考虑多种未来的前进方向。‘怎么动用资金?怎么融资?怎么赢得客户?’如果你没有一天到晚从多个层面考虑,同时考虑很多方面,你的公司就会有麻烦。”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话虽然这么说,但现实是否当真如此呢?偏执狂可能不会信任任何人,可能害怕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们甚至会像Delivery.com这类送外卖的网站一样,为了维持他们基本生存所需的生命线而疯狂工作。所以,并非所有偏执狂都能活下来,在对抗恐惧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给你的敌人取个名字(比如“焦虑!”),也不是是制定出一个(或是三个、四个)应对计划那么简单。事实上,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们还掌握了另外一项技能,那才是重中之重,更是博弈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

做决策。只有知道如何做决定的偏执狂才能生存。

作为创业者,当你内心害怕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固步自封,坚持根据已知的情况行事,未来做任何决策也因此会一成不变。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初创公司十分不利,因此创业公司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因此,你要拿出“行动偏好”——这是Blank喜欢用的一种说法。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难以捉摸,但它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你应该更喜欢采取行动,而不是毫不作为。做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研究来研究去,更别说什么“让我们回过头重新来过”,因为你不可能真正重新开始。再说了,叫什么回过头再来过?你到底能回到哪里去?你的员工不喜欢听到这种说法。别说这种糊涂话。

“你很快就会发觉,要是没有行动偏好,你最终会深陷恐惧,无所作为。不只是会让你死路一条,也会害死身边的人,”Blank说,“坏消息随时随地会出现,比如新的竞争对手崭露头角;风投改了主意不给你融资,等等。你必须要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去虚度光阴。”

那么,该从哪里着手呢?在这方面,Blank引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撤销的决策或者不可撤销的决策。把当前遇到的问题拆分开,然后各个击破,试着逐一解决它们。假如你决定了价格变动或者调整市场营销方向,事后发现决策有误,那还来不来得及纠正过来?可以,那就是可撤销的决策。碰到这种性质的决策,关键在于要及时做出决定。还有一个决策,比如决定是否长期租用某个办公地点,或者是否接受一笔风投,你能在拍板以后反悔吗?当然不能,它们就是不可撤销的决策,属于少数情况。对于这类决策,你可以多花一点时间仔细判断。

实际上,做决策的关键在于:敢于做出,并且预计到这些决策会带来什么影响。决策的步骤越多,就越能全面地预见到决策做出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越有把握进行接下来的步骤。经验是逐步累积起来的,所以千万不要怕征求他人建议。口腔护理产品制造商Hello公司创始人Dubitsky说道:“你会希望与那些真正脚踏实地的人为伍,他们能帮你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他们和你并不完全相像。这样才真的有帮助。你要吸引优秀人才组成的董事会,吸引得力的投资人,还要结交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做良师益友。”

这些想法听起来再浅显不过,而且也是很好的愿望。它意味着,战胜恐惧其实并没有秘密可言,世界上每小时诞生的那1.1万名创业者和常人没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对恐惧有了特殊的免疫力。既然恐惧是常见心理,那么人们战而胜之也不鲜见,因为战胜恐惧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论证,让我们假设出现最坏的结果:你创业失败,你害怕的情形成为现实,企业关门,员工失业,可能有媒体会发表让你尴尬的报道。有人流泪,有人愤怒,还有人阴阳怪气地说:“我以前就说过你创业不可能成功嘛。”虽然木已成舟,但接着要怎样?

你要无所畏惧,经历了恐惧,你挺了过来,今后你再也没有顾虑,你可以放手一搏,寻求东山再起。

这正是Jim Snediker的心路历程。他的上一家公司——闪购资讯的网站Left of Trend 在2012年年中倒闭了。“我过去压根没有想过‘关门大吉’。直到我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意识到,在既没有资金又没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很难从事电视业务,”回顾这段经历,Snediker面无表情地说道,“可我只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但不想重操旧业,也不想在以前从事过的行业领域里重新创业。那时,恐惧感和积极性催我奋进,推动我不断尝试新事情。”Snediker的努力没有白费:公司结业几周内,他和人共同成立了男装公司Stock Mfg. Co.,,现在他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Snediker由衷地感激恐惧感:“它重新点燃了我心中渴望创业的那把火。”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最坏的结果永远不会有你想象得那么糟。除非你被狗熊吓破胆了,结局才可能会和你想的一样惨。

减少恐惧

怎样减少恐惧感?《激活你的大脑》(Active Your Brain)一书作者、Complete Intelligence咨询公司创始人SocttHalford为大家揭示战胜恐惧的秘诀。

采访人:Clint Carter

这是我第一次为《Entrepreneur》杂志做采访,要是搞砸了,我的职业生涯都可能受影响。这么想是否说明我有点害怕?

没错。其实,触发恐惧感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确定性。你不知道这次采访进展如何。在人类大脑里,负责察觉威胁的组织结构大概是察觉回报的七倍。这是进化的结果,它让人能在大自然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人类不是猛兽,行动速度不算快,身体也不够强壮,就是脑子聪明。人类的大脑是精密的器官,非常敏感,能感知危险。

这么说来,是不是人类有某种内部生理机制,能帮助我们辨别足以威胁生命的危险,或者预感到这次采访会进展的十分顺利?

我们的确有那种生理机制,它的名字叫前额叶。你接触世界产生的每条信息都会触发情绪,它能告诉你某个事物是否可信、危不危险,对你有没有利。所以,当你对某件事情有了情绪反应,比如这件事情有一个截止日期,大脑就会让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具有认知功能的脑部前额叶会对你说:“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害怕。”那等于向我们的情绪发出了智能指示。如果情绪崩溃,恐惧感很强,身体与前额叶沟通的通道就会暂时封闭。我对接受咨询的人说,感觉紧张时,表明人已经判断认为某种东西的风险在增加,要做出离开的反应。

恐惧感会让人更有勇气吗?

会的。人体内有一种名叫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危险通过它放大。皮质醇在脑部专门监测危险。假如途中休息一下,可以重启体内的神经化学机制,降低压力反应的强度。

碰到有截止日期的工作呢?中途休息一下还能有效吗?

绝对有效。我在书里提到,研究发现,在密集的认知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每隔57分钟就休息一次。这类工作要用到前额叶,每次休息时长应为10到15分钟。如果这段间隔时间约等于50分钟,我就把这种发现称为50比10规则。它确实有影响。把闹钟设在50分钟以后响,到了时候,让它提醒你分散一下注意力。包括我本人在内,很多拼命工作的创业者其实都是这么觉得——自己可以整天不停歇地干活,午饭可以忽略不吃,中途不必休息。假如当真这么干,我们就是在玩火,在这种身体状态下,决策水平会下降,恐惧感反而会增加。

假设我向你推销一个初创公司的绝佳创意,路演结束后,我说:“哦,我可能永远不会让它付诸现实。”你会怎么说?

我会说,你把恐惧和缺乏自信混为一谈了。信心是截然不同的。的确,有的恐惧就是因为信心不足而起:你是怕自己还不够好,不过这和恐惧完全是两回事。

那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假设你刚完成一个方案,把它交给客户。很多人在此之后的反应是,焦虑和恐惧感越来越多。那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开始影响他们此后的生活。

你那是事后自我推测。

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用反思。你重新思考一遍,就像牛反刍那样。好吧,即便你的方案真的搞砸了,现在想来想去也于事无补。这其实印证了一句老话: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因为如果你做了最好的打算,结果却一场空,肯定会灰心消沉,也会开始害怕下次再失望,毕竟没有人喜欢心情低落。你看这不就是恶性循环吗?

千真万确。照这么说,恐惧就是我们感到更紧迫的情绪。长远来看,它的影响是让我们越来越没有信心。

说得对。有信心的人愿意突破自我,尝试一些自己未知的挑战,承担后果。如果是心怀恐惧的人,别人对他们说:“我不知道会不会管用。”他们就会回答:“我也是这么怀疑的。”他们不会征询反馈,不会重新设定方针,就这样任由恐惧滋长,侵蚀我们的信心,然后再助长恐惧。

但要是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和雅虎首席执行官梅耶尔那样的高管,很难想象他们会害怕为企业做决策。

我可以大胆推测,他们已经做了很多自己也害怕的决策。但还是那句话:不要把信心和恐惧搞混淆了。像亚马逊的贝佐斯、苹果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这种名企创始人,我估计他们都会承认,自己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人们只看到他们成功的光环,而我要说,他们一直在面对失败的风险。

说说我的恐惧吧,它会不会让我更有勇气?

如果你不主动提到恐惧,会更经不起打击。要知道,患癌症的女性比男性多,可死于癌症的女患者却没有男病患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男性不愿求医治疗,提都不想提起癌症。但我会建议,不要在这里用“恐惧”一词。措辞很重要。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你不妨说“我有这些担心”或者“我面对这些挑战”,然后就可以开始畅谈,减少自己内心的恐惧。(翻译:shark,编辑:picar)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