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把“春笋雨伞”即将现身北京上海,这位“伞二代”的共享雨伞究竟有何不同?
共享雨伞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都有哪些应用场景?
这玩意怎么共享?有GPS吗?被盗怎么办?
怎么盈利?怎么进行市场推广?扰乱政府公共管理怎么办?
……
想必你听到共享雨伞时,会冒出一大堆问题。随着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一大批共享模式的普及,似乎大众对“共享+”的认识也越发犀利了。
从用户角度考虑,“共享”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汽车、自行车、充电宝都不用买了。但站在商业角度,当“共享”与某个行业相遇,之前已经成熟的共享思路还是否可以借鉴?是“风口”还是“坑口”?
带着这些问题,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近期采访了上海的一家共享雨伞企业“春笋雨伞”,与创始人李永秋聊了聊春笋雨伞背后的共享逻辑。
即将发布的春笋雨伞
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共同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李永秋有很多理由要做“共享雨伞”,但是最重要的理由,恐怕就是他是个“伞二代”。
李永秋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在目前全球的伞具产业链中,浙江省义乌市的伞具交易和福建省晋江市的伞具生产是出了名的,晋江还被称为“伞都”。李永秋的家族一直在晋江经营生产伞具的企业,已经具备完备的产品研发和供应链体系,以及全球的销售渠道和分销商体系,雨伞远销欧美、东南亚、南美澳洲等地。
共享单车的火爆,让李永秋看到了共享雨伞模式的商机。问及应用场景时,李永秋提到: 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是在共同满足着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
李永秋举了几个例子:
当下雨时,你从地铁口或公交站出来,不能骑共享单车了,以前是要乘黑摩的、乘坐调价后的滴滴或者跑回家,或者买1把10元的廉价雨伞,但以后使用共享雨伞即可。
当然,应用场景也不止于此,只要是 在雨天的场景下,当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有露天步行的需求时,共享雨伞都能被使用。
对于共享雨伞,还有一个问题,其争论关键在于:经常下雨的地区,人们已经养成带伞的习惯,那么共享雨伞的存在价值在哪里?
李永秋解释道,一方面从心理层面,人们是懒得带伞的,另一方面,“春笋”团队在调研阶段,在上海松江地区的两个合作便利店投放的200把免费雨伞,在下雨天时很快被借走了。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即时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城市,还是有需要带伞的情况。
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如果有共享雨伞和自带伞两种选择,用户到底愿意选择哪一种?如果人们选择共享雨伞,“人们已经养成带伞的习惯”的前提假设是否就会被打破了?正如共享单车当时的逻辑,如果自行车遍地都是,谁出行还骑自家的自行车呢?
不管你在哪里借,一定要在桩机上还伞
共享雨伞应该出现在哪些市场呢?降雨量较多的地区是首选,所以春笋选择了上海。至于投放北京,主要出于品牌认知的考虑。
李永秋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第一批将投放10万把到这两座城市,未来春笋雨伞还会出现在更多南方城市以及东南亚城市。
在具体的投放策略和借还伞流程上,李永秋解释了很简单的模型: 不管你在哪里借,一定要在桩机上还伞。
一方面,春笋雨伞会与政府的市政部门合作,在需求发生的地方直接投放雨伞,用户扫雨伞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开伞密码,一方面春笋雨伞会与线下便利店,铺设带有雨伞的桩机,可借可还。
至于用户是否会因为获得了密码,长期占用雨伞,李永秋表示,只要用户获得了开伞密码,后台就会开始计费,直到他把雨伞还到桩机上,才能完成还伞并结束计费。所以,用户占用雨伞的时间越长,费用就会越高,不存在共享单车领域“占用却不付费”的情况。
李永秋表示,虽然在需要伞的时候能借到伞是最底层的需求,但是还伞流程和地域的方便程度也会成为用户第二优先级的需求。目前春笋雨伞已与上海300家便利店签署合作协议铺设桩机,用户通过小程序或公众号押金39元,即可享受24小时内免费,之后每日一元的雨伞使用权。
近1年时间,市面上出现魔力伞、OTO、JJ伞、E伞、春笋雨伞等多家共享雨伞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是押金、租金以及用户量增长之后的广告收入,除了E伞、OTO是无桩投放,其他共享雨伞均是有桩投放。目前,共享雨伞的产品逻辑和商业策略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即将到来的雨季也会成为背后的推手。
李永秋表示,共享雨伞的竞争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是团队和资本的竞争。春笋雨伞的优势在于具备共享经济背景、雨伞行业经验以及资本市场资源。
据悉,春笋雨伞已于今年5月获得了一笔500万元融资,目前正在进行天使轮的融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