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拦路,企业服务还怎么做?选择像“猪”这样的垂直细分领域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4月21日,2017创新中国春季峰会Demo China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在企业服务专场,11家创业企业进行了2个小时的项目路演PK。创业邦邀请到12位一线投资机构投资人担任比赛评委,并在“DEMO会客室”环节,畅谈了在企业服务领域的见解。

这些评委分别是:

何文,春晓资本创始 合伙人

毛卫中,和盟创投合伙人

牛奎光 , IDG资本 合伙人

史伯平,君灝资本合伙人

汤涛,钟鼎创投合伙人

田江川,初心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兰洪明, 启赋资本 投资总监

王国栋,光速中国副总裁

辛旺, 高榕资本 副总裁

熊伟 铭 , 华创资本 合伙人

张磊 ,晨晖资本合伙人

张朋 , 北极光创投 合伙人

BAT拦路,企业服务还怎么做?选择像“猪”这样的垂直细分领域

企业服务专场DEMO会客室评委

嘉宾评委带来的犀利观点如下:

1、 创业公司 如果做标准化产品很难与互联网巨头竞争,要服务特定行业,这些巨头看不上、也顾不过来。

2、目前企业服务领域正是百家争鸣的阶段,还不到并购退出的时候。

3、微信小程序对企业服务领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以下为“DEMO会客室”对话,由创业邦整理,未经对方确认。

问题一:阿里、 腾讯 以IM软件切入办公OA,当巨头切入企业服务领域,初创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形成自己的壁垒?

牛奎光: 我觉得如果是标准化产品,基本上创业公司很难跟互联网巨头竞争。但企业服务市场(SaaS)的重点在于服务,创业公司可以把自己核心放在服务能力上,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跟巨头竞争的差异点。

田江川: 我们看这个行业的企业,横向看是有没有技术优势,纵向看是不是服务特定行业。如果服务特定行业,对团队行业背景有很高要求。举两个我们投过企业的例子。

比如,养殖互联网服务专家——猪之宝,团队原来服务养鸡公司。当扩展到猪行业,核心和壁垒是他们如何快速拓展养猪户,这是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地方。而这在他们服务养鸡公司时就已经有很多积累了。

再比如,人工智能客服——乐言。其CEO是自然语义解析领域非常权威的专家,当他把人工智能落地到细分领域,容易商业化。

在企业服务行业,很难有一项通用性技术可以非常领先,即便是人工智能领域也需要垂直行业大数据供给,才能把算法模型跑得越来越精准。

张朋: 刚才牛总提到服务,这个非常重要,我想补充什么叫服务。

我们一直在讨论企业服务软件如何做大,到底选择标准化服务还是个性化服务。

以前的软件公司都是定制化的项目制,无法规模化。但如果做标准化产品,又没法跟巨头公司竞争。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初创阶段,公司规模小的阶段,能够自己可规模化、同时个性化满足客户需求。

这是问题关键。不同行业解决方法不一样的。

如果你看美国公司, Salesforce 是最典型的标杆企业,它最强的服务能力是force.com,它能满足各种行业复杂需求。这个产品推出来以后,不但适用于A行业,也可以用于B行业,它变成了标准化平台满足很多行业复杂需求。

在中国,这样平台迟早会有,也肯定会有,但是需要巨大投入,同时需要一个机会性、按部就班的成长空间。

这个我觉得像创业公司的机会就在这里,但是也非常有挑战。因为未来不会有那么多团队获得这样的服务。

何文: 跳出这些技术服务的专业视角来看,从商业逻辑来看,即使巨头企业,它关注的领域也是有限的。Saas要针对垂直领域结合、把产业做扩展改造,会横跨太多行业,每个行业都有特殊性,我也不相信BAT实力再大,也会优先选择特别标准化的、OA这样的领域去做。

比如猪之宝这样的企业,都是巨头企业现在看不上、顾不过来的。即使自己做,也是通过投资方式让一些创业团队来做。汤涛:我再补充几个细节问题。我们发现今年的一些新变化:第一,流量即变现,去年很多人说先通过烧钱把流量烧起来,后面再变现,今年我们希望2B企业上来就可以收费。

第二,场景可量化,创业企业和客户交流过程当中给出明确量化成果,这个东西上去以后帮你增加多少收益、降低多少成本可以算清楚帐的。

第三,起步靠资源,很多创业企业不要平地起,最好有过去的行业资源、人脉帮你起步。

第四,扩张靠运营,最终企业成功还是看长期服务续约率。

问题二:2016年,国内外金额巨大的并购案例不断出现,戴尔以60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EMC,南洋股份57亿元收购天融信,2017年企业服务领域是否会出现频繁的整合并购?

何文: 春晓资本主要看与垂直行业结合的SaaS,多数企业光靠收Saas费很难成为大企业。这些企业比较现实的退出路径、归宿是被产业资本收购,但是现在看到很多企业还没有到这个时间节点,未来长期来讲,会出现这样的并购潮,但是在今年,还需要再跑一跑。

而关于作为企业被大公司并购,我觉得创业者一开始想做成 阿里巴巴 这样的大企业,但是很多企业受本身领域限制,和大企业结为一体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牛奎光: 现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还是比较早期的时候,如果要并购,基本上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产业里已经有成型巨头,他们有资本并购。第二个是社会增速放缓、加快或有战略格局的时候,并购有意义。

我觉得现在应该叫百家争鸣,大家都在使劲想办法往外冒。在美国,其中的新兴企业服务公司,市值都是在几百亿美金。一些老一代基础软件有千亿美金市值规模。

但是这样的基础软件的机会,在中国不一定完全存在,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

所以目前来讲,大家应该拼命想一想如何跑得更快。现在还不是考虑大规模并购或者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时候。我们倒是看到不少细分行业的小龙头、二龙头,在自己本身业务成长并不高的情况下,可能有一些并购的机会。但我觉得不能算是大规模的并购机会。

问题三:小程序上线后,微信就像是一个PaaS平台,小程序会对企业级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

汤涛: 小程序解决的是如何把线上线下流量贯通,对于线下引流是很好的机会,如果用小程序把获客成本降低,把数据获取成本降下来,这是机会。企业服务领域当中,如果没有到C端,靠小程序,我没看出来太多的机会。

田江川: 2016年,有个说法是,你的这款to C的APP,能不能进入首屏或者第二个屏,像刚才汤总讲的,小程序给了一些app机会,让用户以最低的成本和门槛临幸你的程序和 商业模式 。

但是小程序更多是降低门槛,提高使用频率,核心要回归到产品本质。产品是不是足够好用,未来除了轻量小程序,用户有没有可能装载你的APP。

熊伟铭: 小程序目前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大的推动。2C产品我们经常强调流量,是不是在首屏。

B2B生意里没有这个问题,老板让你用你就得用,公司决定用你必须要用,它的流量获取完全不通过APP Store获取。对于C端用户的获取,对于2B企业来讲逻辑并不是那么清楚。

但中间的好处是如果你把微信想成新时代PSTN,假设微信是协议,以后很多东西都会跑在上面,我们会把微信从一个应用级软件看成一个协议级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打通2C的数据,对企业信息获取都是很有价值的。

问题四:对于企业服务的创业者有哪些经验之谈的建议?

张朋: 每个行业和每个公司面临情况都不一样。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管好现金流,现金流是命脉。很多公司在 创业初期 想到的方向都不一定是对的,能支撑你去调整、改变、再适应、再去调整,唯一的基础是你的现金流。不管融资、自己投资,现金流就是你的生命。

熊伟铭: 我的建议是尽量关注你可以用到的最有效的技术工具。这不仅是为了融资,还是从本身业务需求来讲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IT。硅谷在用技术手段还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他们会用到人工智能算法,非常快可以把业务架构搭起来,但是在国内的创业公司在技术应用还没有那么好。

所以我的建议,大家要想做企业服务的话,还是需要非常非常关注技术方面的应用。

田江川: 在企业服务领域的话,有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商业模式,但当把产品做出来的时候,推广有很大的难度。

需要考虑两点:你实际提供的服务未来能不能给企业提供一种直接的效率提升,如成倍的工作效率增长,这是企业给你买单的。或者就是可供量化的,比如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多少客服,这些都是可以量化数据,企业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买单。

汤涛: 我提一个具体点叫定价策略。很多企业价格定得太粗糙,企业服务是按年持续的模式,价格定在哪里决定了客户价值,有时候不同市场有不同细分,大家就定一个价或者价格很复杂,会造成自己的运营帐算不过来。定价策略是我看到目前中国做SaaS服务的企业都缺的东西。

大家没想明白,算帐逻辑没有算清楚,就定价了,卖完以后发现可能赔本。

牛奎光: 我想说两点,一个是做企业服务的时候,大家都讲效率提高,但是我实际看到的,现在把精力集中在数据打通上产生的效率提高,比流程优化产生的效率提高要高。今天我们如果用一个数据的观点看企业服务,跟两三年以前用移动观点看企业服务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觉得数据一定要重视。

举一个例子,一个软件或服务,能不能在机构当中实施下去,主要看它的易用性,他把原来没有数字化的东西数字化的过程。如果说信息化的过程本身容易了,后边技术以及在上面的加工,相对来讲容易得多。

我看到很多,很多企业软件在部署过程当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实施成本。这是我觉得第一个事,数据特别应该值得重视。

另外一个,我们之前看企业的时候,如果做SaaS,第一你是付费还是免费?这个我认为好的企业服务都应该一上来就可以收到钱。

第二件事,做的时候你是直销还是渠道?有很多人问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可能也比较简单,一开始不走直销部分,直接做分销也不是特别容易。但是如果当你有能力做分销的时候,分销也是挺好的一个事。

第三件事,做中小企业还是做大企业?这个大家不用太纠结,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跟美国不一样,美国市场发展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相对来讲每一个细分都已经有人在干了。中国不一样,从一个角度切进去,你发现上游可以干、下游也可以干。

我们现在还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你想到唯一的事是怎么让自己长得更快一点,不管做大企业还是做中小企业,成长速度是衡量这个事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中国未来企业服务能够产生的价值,包括公司的市值,我认为不会比现在看到美国的、德国的巨头低。这个时间会很长,因为企业服务的事不容易有爆发性增长,都是稳定式的长期增长。

何文: 企业服务还是要回归商业价值本身,是比较接地气的事,虽然产品和技术是新的,但是商业逻辑是传统的,我们要看投入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价值,为落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来算,能算过帐来,把帐算清楚才能有长久价值。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细分领域bat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细分领域企业服务如何做金融细分领域创业领域细分垂直细分市场bat级企业垂直细分领域企业细分领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