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只是内部孵化项目,却半年破了instagram的增长纪录,in如何玩转“中国式“图片社交?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4年6月,图片社交APP in刚上线,有人在知乎上问,”爱图购为什么会推出in?”

in联合创始人黑羽跑上去回答:爱图购被授予“2013阿里十大金牌合作商”后,很多品牌商看中爱图购庞大女性用户群,想要传播品牌,但引流模式无法满足,怎么破?因为女生喜欢图片,就尝试了instagram式的传播和标签玩法,还借鉴了sWagg、品酷、nice、show等产品,in由此而来。

所以说,in曾只是电商导购平台爱图购的一个内部孵化项目,目的“单纯”,但正如黑羽所说,“随着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想法不断深化。”

根据其官方数据,in自2014年6月上线,一周内用户达到1万,1个月突破100万,半年后用户数达到1200万,打破Instagram初期9个月获取700万用户的记录;而后的2015年,4月份用户数达到3200万,11月达到5600万;如今app store上,in在内容提要一栏公布用户数已达到7000万。

但在in创始人清水看来,这却并非“一夜百万”的爆品模式,in在app store排行榜的排名从未靠前,(创业邦发稿当日,in在app store免费排行榜排名138),但in一直以日均10万用户的增长速度,并依赖社交关系网的拓展加速度发展着。

不是修图工具,而是社交软件

in上面,80%以上的用户是90后,其中16~20岁用户占到41%,这是一个爱美、爱分享的群体,活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对于他们来说,in的贴纸、大头、标签、自定义文字、滤镜、多图等功能,让图片会“说话”,生活更有逼格。这也是in的产品逻辑:让图片更有意思,以时间轴方式记录生活,有了自我存在才会产生分享行为。

“关键是,in不是靠诸如约会等特殊需求来激发用户使用。记录生活,才能存在于更长的周期里,陪伴用户的时间也更长。“清水告诉创业邦。

但对于in来说,围绕这一定位,其也在经历一个从“小女生用的instagram”向所有人记录生活,用图片社交平台转变的过程。

在创业邦看来,in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 图片式社交,图片要有意思,但重点是告诉用户,这不是修图工具,而是社交软件。

In目前共迭代两大版本,初期的in主要抓住了其擅长的女性群体心理,比如做贴纸,4:3比例拍照、标签等,核心词是“萌”。

去年6月,in迭代2.0版本,核心注重图片本身对于情绪的表达,将情感和信息加以融合,推动照片的多级传播。“我的生活in记”概念提出,用时间轴记录用户的生活状态,并且增加了更多滤镜、卡片式阅读等,这些让in的社交互动提升了50%以上。

随后,in在2.1版本中推出“玩字”和多重叠加滤镜,升级贴纸商城,不停为用户带来新东西。比如in最近一次更新版本,是在2月3日,配合即将到来的春节,增加了照片打印、自拍时in自动加上最适合的贴纸、贴纸组合等功能,而在社交层面,加入了访客记录功能。

“所有产品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但要把握核心需求,对于in来说,我们不是修图工具,而是社交软件,所以我们不会开发把眼睛P大腿拉长的功能,而是从社交角度出发,激发用户生成图片,并基于图片进行社交。“清水告诉创业邦。

第二, 圈子式社交,用“热门话题“的方式寻找相同兴趣的人,建立圈子,再从核心用户群体向周边传递。

去年年底,in推出了男生版本,不仅界面更符合男性用户气质,功能上主打“此刻“和
”身边“,强调实时社交,比如你可以发现与你同时在线的in用户,而身边的in记精选自带坐标,点击地点便可进入地点话题页面。

而在女生版本里,还有美男频道,实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流。清水认为,其实90后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90后男生更注重时尚,爱拍照和分享。

目前,in平台上男生用户比例从2%增至8%,还有一个有趣的数据是,男生的浏览时间是女性的4倍。

而从社交的角度,加入男生,in才可以称为真正图片社交平台,但如何留住用户在in上社交,而非将其当做修图工具,in还有其他的玩法。

比如圈子,从特殊用户群体开始延伸。“社交不是设计一个功能就可以社交,更多是说天时地利人和,有很好的切入点。In上面要沉淀的是用户,慢慢建立关系,当一个圈子的密度很高,互动就会非常强。”清水告诉创业邦。

黑羽日前曾透露,in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摄影师平台,许多摄影师在in上面发布摄影作品,普通用户在可以在上面约片子。“现在业内的独立摄影师,尤其是拍女孩子人像的,基本上都知道in。而且他们的圈子关系基本上都在in积累起来了,很多摄影师在里面发自己的作品,然后女孩子和他们约片,付钱。”黑羽说。

而从一个圈子向多边去延伸,必然要打破圈子的边界,吸引更多的”兴趣“进来,in的做法是做热门话题,形成讨论。比如品牌、明星、逗比、美食、旅行等等,将生活中的种种进行分类,用户不仅可以搜话题,也可以搜用户和标签,最终形成基于兴趣等的讨论,塑造一种生活场景。

In的商业化“基因与变异”

最近,in联合创始人黑羽谈及“in产品经理养成记”,在in团队内部,他设置了一个300分模型,从产品经理角度,他认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是从做“事”到懂“理”,继而做“人”的进阶之路,但其中提及的有意思的一点是,产品如何考虑商业化的部分,其逻辑是“平台之间直接如何做好各自边界的区分,如何让各自的核心价值清晰,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型服务同一个用户角色,塑造生活场景,进行流畅衔接?这是王道。”

据黑羽介绍,“影视行业去年就不断跟我们结合,就是我们根本没想到的。因为我们之前想到是和品牌、旅游业结合,还有餐饮业,因为拍照比较多,但平台建立起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角色。甚至还包括一些周边长尾O2O行业,都和in结合起来了。”

对于in来说,这像是一种基因变异。

毕竟作为从爱图购孵化的图片社交app,其商业化基因在于基于用户的图片社交,同品牌商合作,帮助其建立品牌影响力。Instagram的成绩已经验证这是不错的商业模式。

对于in来说,目前,欧莱雅集团已经与其独家合作,将其确定为唯一的中国图片社交战略合作伙伴。具体合作形式是,欧莱雅旗下所有线下柜台会有in品牌展出,鼓励其用户在平台上分享体验,而欧莱雅也会提供试用装展示给in的用户。

至于在影视行业,in的合作模式也尚未商业化。比如类似《我是歌手》在in平台上的推广,比如《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使用in的贴纸,并在节目中宣传in品牌,比如芒果授权的芒果表情,比如《捉妖记》、《小王子》等授权的贴纸,双方更多是资源互换,in至于他们是渠道,而这些大热的综艺节目,至于in也是极好的推广机会。

但清水透露,in并不急于商业化,“我们计划从跟顶级品牌商合作做一些show case开始,进行一些探索。”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