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中是否需要神一样的存在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马斯克会成为接替乔布斯的新教主吗?

从2013年开始,马斯克的名字开始见诸报端,时势似乎选定了要成全他。他在泡沫刚开始时进入互联网,在泡沫破裂前变现撤离;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全面走向深空时,把地球轨道运输转交商业公司,留给他巨大的太空商业机遇空间;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使联邦政府资金宠爱电动车与太阳能。马斯克或许有预见未来的神力。

“你已经站在了罗马帝国之巅。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来避免自己的衰落?”有一次,埃隆·马斯克反问采访他的记者。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已深思熟虑,他自问自答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总是循环往复——巴比伦、苏美尔、古埃及、古罗马、中国,莫不如此……我们正处于人类文明的上升阶段,我们希望能一直保持这一态势。”他的个人意志与美国的时代精神之契合,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乔布斯之后的美式神话,这一国家想象就是:重振美国精神,摆脱衰落的宿命。

由一人之力改变世界的观念从19世纪开始流行。1840年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 卡利理写道:“人们能够在一段历史中所取得的成就取决于这段历史中那些处于底部基础的那些伟人。”

神一样的存在,对很多人并不公平

不久以后,批评者就开始质疑哲学家托马斯·卡利理这种一维的视角,争论说,历史的变迁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趋势来驱动的,并非一人的成就。“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终极的创始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赫伯特·斯宾塞于1873年写道。

2008年在经历了三次试射失败后的SpaceX终于成功发射了他的第一枚火箭,这足以带给他们16亿美元来自NASA的订单——为国际空间站生产飞行器。几年过后,当很多公司开始计划推出国际空间站运输业务时,也只有SpaceX是因生逢其时而存在于这个领域。 SpaceX太空旅行的核心技术得益于NASA的专利,尤其是在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方面,NASA开放了阿波罗计划的部分技术从而避免使用昂贵的发动机,因而能够让大众产生一种空间旅行并不再是亿万富豪的特权的印象。但是SpaceX并非未来空间技术的驱动力量,这不过是业已存在的精深技术与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化而已,并且赶在了政府取消对NASA的支持和对私人部门开放空间旅行之前而已。

马斯克在特斯拉项目上的成功同样得到了公共部门的投资和对清洁能源科技的政治方面的支持。作为初创公司,特斯拉依靠的是锂电从8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的来自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的资金支持。特斯拉从这些贷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州和联邦的政府部门也在提供帮助。2010年公司与能源部达成了一项价值4.65亿美金的贷款协议。在这份协议中规定,由特斯拉来生产通用型电池组,并且在美国本土生产制造电动汽车。除此之外,特斯拉在生产车用电池的“巨型工厂”所在地内华达州,获得了12.9亿美金的税收减免。据最近洛杉矶时报的一份调查,加上其他的一系列贷款、税收减免和消费者补贴,这就又是10亿美金。

马斯克坚持他个人的成功故事,而否认公共部门以及政府起到的关键作用。马斯克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孤独求败的开山人并且不愿与人分享荣誉,这种情况在SpaceX尤为突出,早些年发布猎鹰火箭时,Musk在对媒体暗示这是他一人的设计时曾引起工程师们的众怒,实际上,Musk的事业严重依赖火箭制造,汽车制造的技术人才;航空及能源方面的从业人才;或者是那些有着社交光环的公司管理人才。

我们对马斯克的认知多半来自于去年的4月初,来华为特斯拉ModelS电动车站台。时隔一年,与发布时的火爆行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区的销量发育却很迟缓,以至于马斯克失望的说“真是比预期的弱太多了。”造成中国区囧事连连的症结有两个,一是充电事务推进不力,二是特斯拉入华时过于轰动,招惹了黄牛大量下单,想要囤货抬价倒卖,结果没有那么多下家接盘,于是纷纷退订。加上各种水土不服等倒霉问题,累积到最后,中国就悲剧地成了特斯拉在地球上唯一一个压库存的熊市。此后,特斯拉中国的发展,基本上就成了小步慢跑的画风。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崇尚集体并且不信神的国度,马斯克来华受阻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存在于国内创业领域内的对巨头公司领导人的个人崇拜却是实实在在的,以至于这种倾向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然而更加不可理解的是,这种对象似的崇拜演变成了对BAT公司员工的争抢,理论依据便是,我抢不来将军,抢一个小兵也可以,BAT变成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黄埔军校,很多人利用这一BUG堂而皇之的获得升职加薪。须知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变迁每每都会从茫茫人海中召唤出一个它所需要的人,那些急匆匆想要走上神坛的人,都要想一想能否幸运得像2008年的马斯克一样熬过每天流泪的深夜。

本文为创业邦独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