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国多年不接地气的海龟回来创业,是如何搭建团队、扩充自己的人脉的
2016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到来了,我现在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这两天在整理过去一年的照片和文字。 回顾2015,充满挑战和学习,我有2/3的时间在中国, 1/3的时间在美国。
我还记得2014年8月1日,飞机降落在深圳宝安机场,轻盈迷幻的机场设计十分震撼。 我拖着行李箱前往位于白石洲湾畔花园的临时出租屋,3室一厅,接下来的1个多月,我们团队6人住在这里:客厅、上下铺,几乎利用了所有空间 。
刚来的那周,我和同事去吃饭,习惯了洛杉矶的沙拉式健康饮食,看着周边烟熏火燎的露天大排档、烤串串和街边小吃摊。我的脑子闪过一个念头:"我可能太不接地气了。" 后来看赵薇、黄渤演的《亲爱的》了解到白石洲是深圳的城中村。
在白石洲的一个多月,我不断提醒自己快速适应,让自己超负荷地忙着,忘记时差、忘记环境的变化。那一个月,我跑遍了深圳南山区找办公室,试用了7-8个烧饭师傅,从头开始装修办公室,进出宜家10多次, 累并快乐着。 现在我每到一个办公室或者客栈,扫一眼差不多可以辨认出宜家家具。
在深圳的14个月,我努力锻炼独立思考,从全局看问题的能力。 搭建团队挑战重重,我学会了保持"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心态。人的潜力很大,当你被赋予重任时,你会逼着自己解决棘手的问题,在加速状态中锻炼自己。
下面三点是我2015年最深刻的体会。 我自己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请大家多多指教。
1. 没有资源,创造资源
Be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这是我第三次来深圳,人生地不熟。来这里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团队。
翻遍了通讯录,在深圳的朋友屈指可数,怎么办? 挨个联系,请他们微信介绍科技圈的朋友 ,然后邀请出来喝咖啡、吃饭。 每次见面我都会问: "有没有推荐的招聘平台?"
为了勾搭设计师,我在设计师网站dribbble上看作品,有时太入迷,直到凌晨2-3点。看到中意的设计师,我尝试根据dribbble ID猜测他们的微信、微博ID,添加好友,发私信联系——就这样发了几十封私信,后来和几位设计师成为了朋友。 我也尝试用Instagram地点漫游,到鹅厂等地,点赞评论,勾搭一些爱咖啡和美食的设计师朋友。
2.术业有专攻,找最懂的人加入团队
Assemble an A Team who are best at what they do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这句话很有道理。
刚到深圳的3个月,我和搭档习惯于所有事情自己包揽。老板说:合理安排优先级 (prioritize) , 下一步需要尽快找到行政和招聘专员。 行政专员和招聘专员都属于HR部门,但是需要两种不同的性格:行政专员做事非同寻常的细心和稳当;而招聘专员身上充满创业者的性格,a true hustler。
招聘专员更像是销售,资深大牛一般不主动换工作,因为他们面前总有很棒的机会、或者他们很满意当下的工作。因此,牛人们很少搭理陌生猎头的"骚扰电话" / 邮件。 而一个好的猎头,总有办法约大牛出来喝一杯咖啡或吃个饭 。
经验不足的创业者,比如我自己,一开始会倾向于自己包揽所有事情,直到发现自己精力不足,无法考虑大局。当你找到可信赖、有能力的团队成员,独立负责一块职能后,你可以更好的Focus on priorities 专注于自己的优先级。
下面是我的故事:
我很庆幸自己认识了小吴,15年1月的一天,我的微信出现了一个陌生人的好友邀请,"苹果你好,我在广州... " 这个陌生人用一句话,让我接受了他的邀请。
几天后,我和这个年轻帅气的潮汕小伙在创意园喝咖啡,听他介绍如何做推广,我很佩服他从高中开始的创业经历。小吴很会说,但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份实干和智慧。
离开时,我给小吴留了"作业", 2天后他发来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复。
小吴加入后,我们去杨梅坑团建,我注意到他既可以活跃气氛担当年会主持人,也能在农家乐杀鸡宰鱼,并留在队伍最后给大家拎箱子。小吴是运营和推广的奇才,和他共事的大半年,我学习了很多App推广和运营的经验。
这引出我的另一个总结:
和对的人合作,事半功倍;
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吸引最懂的人加入团队。
3.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小
The World is Flat. Put yourself out there.
在深圳的一年多,我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悟通过文字和图片发表出来,第一次是36kr转载了《那个改变了我人生的画展》 。 当天我在爬莲花山,下午4点推送,接下来24小时手机沸腾了,一天有200多个好友邀请,有创业者、设计师、投资人、学生,直到我的手机瘫痪了。 那一刻,我见识到互联网媒体的力量。
我相信同类的人是互相吸引的,文字 + 图片+ 互联网就像一个过滤器filter,让类似的人更快地找到对方。
随着我的故事的传播, 36kr, 豆瓣一刻,ONE一个, 知乎日报,城市画报,创业邦..., 我在网上遇到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YY的设计师、礼物说的产品总监、创新工场的投资人、微信的产品经理、 豆瓣的编辑、小米的技术大神、新浪微博的IR美女、Snapchat的工程师、支付宝的设计师、滴滴出行的BD。 这份线上的缘分,很多都转化成了线下的碰面。
世界真的很大,但互联网让它又变得无穷的小。 我从一颗出国多年,不接地气的苹果,到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互联网人士。就像当年我大学室友的爸爸告诉我: put yourself out there.
以上三点是我根据自己2015年的体会,总结出的感悟,愿和大家分享交流。 很想听听大家的读后感~作者微信公众号(ID:AppleSister_ )微博:苹果姐姐在美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