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参议院实习到真格基金VP,做投资,他不喜抱着怀疑创业者的态度去做DD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真格基金 副总裁 刘元

1989年出生的刘元在成为真格基金副总裁之前曾在美国参议院实习,之后又进入政策咨询研究公司——华盛顿研究集团,主要负责研究美国国会政策。

后来他进入了金融领域,服务于大型公募基金Barrow Hanley的证券研究部和VC母基金Greenspring Associates。

2014年底,他加入真格基金,成为真格基金副总裁。

好奇心特别强的刘元,尽管在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商业和会计,却选修了五门电影课程,四门哲学课程,以及政治、天文和计算机,还有日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

做了投资之后,刘元忽然发现这工作其实就是每天都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每天见到不同的创业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

刘元特别讨厌对创业者说,比如“切哪个方向不对”,也不喜欢别人为他打上“行业标签”,比如说他主要是负责投资P2P行业或者媒体行业的。在某种意义上,这让投资人把自己放在了不正确的倨傲位置上。

不喜欢被打“行业标签”

自由,是刘元初进真格基金后最大的感受。 徐小平 曾经告诉他,不要老想着投资项目,也不要老想着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主要看自己喜欢什么领域以及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比如创业者是否可以把厉害的人聚集到自己的团队。

刘元还反对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创业者做验证性的DD(尽职调查)。他觉得,如果决定信任一个人,就不要去验证,因为验证对自己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如果你很真诚,你也可以感受到对方是否真诚,这时你其实不容易被骗。”如果他觉得一个人说话浮夸,那他就不会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

早期的积淀,让刘元觉得他可以快速地判断出创业者是否聪明和有能力。基本上一个小时,甚至是半个小时,他就可以作出判断。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见创业者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递减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和一个创业者聊天时,前20分钟可获得对方90%的信息,而后面所获得的信息量则呈递减的趋势。

比如,芥末金融创始人侯瑀。侯瑀毕业于人民大学,纽约大学数学硕士,之后就职于 高盛 投资银行亚洲总部。刘元初见她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很有魅力,并且她聚集优秀人才的能力也不错,所以刘元很快引荐给徐小平,并投资。CreditX,Castbox,豌豆公主等甚至没来得及见到徐小平,就在半小时内谈定了投资。

喜欢销售能力强的创业者

创业这件事本身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有很多项目中间都出现过方向的转变。做早期项目投资就必须抓住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比如创始人。刘元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早期投资项目,创业者转变方向的成本较小,但这转变的核心因素在于人,所以人是我们最看重的因素。”

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见,而他的偏见就是喜欢销售能力强的创业者。这倒不是说他喜欢有销售经验的创业者,而是说他喜欢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强的创业者。

的确,没有人喜欢被销售。虽然销售会引起对方的戒备和反感,但是能力强的销售者不会让你感觉他在销售或者你在被销售。刘元觉得,销售能力强的创业者不仅逻辑思维非常清楚,而且在招人和融资方面也具备很大的优势。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事实上我们真格从来不去研究风口,只要人的能力强,我们都会投资,比如 小红书 。”他觉得赛道是被创造出来的,“牛逼”的人会找到赛道。

或许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刘元愿意和那些他觉得“牛逼”的创业者一起成长,愿意在他们身上赌一把。徐小平也经常告诉他,要投资就要投那些就算你把钱送给他也会觉得幸福的人。

刘元说自己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送钱的项目”。那个项目要追溯学术起源,创始人是芝加哥大学博士,回国后在一所高中教书,看上去与世无争,却对硅谷局势了如指掌。

尽管没有看到价值变现的可能,但刘元告诉徐小平,他个人非常喜欢这个项目的创始人,徐小平也觉得这是个“送他一笔钱都会觉得幸福”的项目。所以最终真格基金投资了这个项目。

刘元平均每天要开8个会,见8个创始人。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收到创业者BP的时候他会直接看团队介绍。 “我只看这个人我想不想见。我觉得团队靠谱才会约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