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转型焦虑肉眼可见,多措并举更像是刻舟求剑
本田汽车电动转型焦虑更多源自于内部。
对于身处商场的企业来说,基业长青总是理想状态,栉风沐雨才是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以本田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企也开启了电动化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1年,本田便曾试水过电动汽车。彼时,它在美国市场推出了一款纯电版本的飞度。由于本田当时对本款车型采取了定额生产,因此公司在交付完后便再没推出新品。虽然纯电版的飞度得到了用户好评,但当时本田的心思并不在纯电动汽车,而在混动汽车。某种意义上讲,纯电版的飞度更像是一次多元化的试水。
长期以来,混动汽车作为日本车企进军全球市场的利器,也被他们视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不过,虽然本田等车企在混动技术帮助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企业拥抱电动化。本田的高管青山信治曾在回答日本电动化转型慢的问题时委婉表示,混动汽车在日本很受欢迎便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
2020下半年以来,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转型迟缓的本田也迎来了市场寒冬。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本田汽车的全球销量分别为479万辆和448万辆,连续两年出现了大幅下滑。
面对公司惨淡的销量表现,本田在痛定思痛后决定全面开启电动化转型。2021年4月,本田一改此前研发、采购和销售独立运营的部门结构,开始推行一体化运营的新部门结构。在它看来,一体化的运营机制有助于集中各部门力量,发挥最大优势。其中,为了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曾隶属于公司技术研究院汽车研发中心中的产品开发部门,也被公司的汽车事业本部所合并。
除此之外,本田当时还公布了一系列转型规划。公司表示,它将在5年内将推出10款电动汽车,到2030年在全球推出30款电动汽车,到2040年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销售比例达到100%,到2050年正式实现碳中和。值得注意的是,本田表示未来10年内将拿出5万亿日元,推动公司的电动化转型和软件研发。
然而,因为转型的进度缓慢,本田并没有扭转其销量下滑的颓势。数据显示,本田2022财年一季度(4月到6月)的汽车销量再度下滑,达到了81.5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18.3%。对于这样的业绩表现,原本就对转型抱有焦虑的三部敏宏,也再度发出了每年对外交付3000万台发动机是负资产的感叹。
那么,早在11年前便曾推出过纯电版本飞度的本田,为何会在全面开启电动化转型后遭遇泥沼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田电动化转型力不从心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
首先,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尽管本田曾推出过纯电版的飞度,但是由于它启动转型太晚,以至于错过了以电动化为主的上半场。面对以智能化为主的下半场,几乎从零开始的本田转型难度大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其次,虽然本田看准了电池和智能化两大电动汽车发展命门,但公司重点发力固态电池和牵手索尼共谋智能化的做法,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脱节。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研发需要克服“三电”技术的难题。相比于“三电”中的电机与电控,电池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影响着产品的续航里程,也直接影响着车企的盈利状况。不过,电动汽车企业当前出于商业化的考量,更倾向于向供应商采购动力电池,而不是花大力气去研发电池。相比之下,本田汽车则成了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异类。
去年4月,本田在宣布全面拥抱电动化的同时,还宣布将投资430亿日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示范线。在本田看来,相比当前市场流行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全固态电池才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
从技术角度看,全固态电池由于电解质为固态,具有续航更长,反复充电次数更多,以及低起火点,更安全的性能优势。然而,固态电池并非电动汽车企业商业化的最佳选择。
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困难重重,需要循序渐进。截至目前,全固态电池仍没有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当前,被提及最多的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依旧需要解决电解质稳定性差和成本昂贵等现实问题。
另外,全固态电池短期内不具备锂离子电池一样的成本优势。全固态电池不仅原料成本要远高于锂离子电池,其工艺复杂程度也要远胜于锂离子电池,这也就意味着研发固态电池,企业前期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从市场角度看,除了少部分头部车企外,大部分车企的重心都放在了填补燃油车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因此,提升产能规模,理清产品布局,才是电动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即便市场中有部分车企需要自建电池产线,疏解成本压力,但它们依然选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并没有选择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某种意义上讲,本田看好全固态电池的应用前景,并希望借助它实现超车,这样的商业考量并无可厚非。然而,面对销量持续下滑的实际情况,本田这样的做法却更像是望梅止渴。
目前来看,本田早前发布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并不好。以今年在国内上市的e:NS1为例,截至7月份,它的销量仅为1721辆,市场表现远远低于同价位的国产电动汽车品牌。
由此可见,本田最要紧的工作也不应是研究全固态电池,而是如何推出性能更好,更符合市场潮流的电动汽车产品。
除了电池战略的脱节外,本田的智能化战略也似乎也值得商榷。
今年6月,本田与索尼达成了合作,双方将在年内成立一家新的电动汽车公司,并计划于2025年开始销售纯电动汽车和移动出行服务。尽管他们的合作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但外界对此非议也有不少。
部分人士认为,两家企业合作并不能帮助他们摆脱各自面临的困境。其中,本田想要借助索尼的技术实力完成智能化布局尚缺考量。事实上,智能化除了要求具备智能驾驶功能外,还要围绕软件定义汽车的观点进行创新。诚然,索尼能够为本田提供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先进硬件设备,提供游戏等服务内容,但这并不能短时间解决自动驾驶技术上路,以及车载软件协同等现实问题。
参照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智能化探索,他们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自研智能算法,还要构建高精地图,通过不断积累数据,提升整套系统的判断力和控制力。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投入资金成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本田与索尼成立新公司从头开始造车,意味着他们也必须经历这个过程。这对于汽车市场已经显现疲态,且急于转型的本田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车载软件探索方面,索尼虽然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但要想适应电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其还需花费一番功夫。相比之下,他们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已经深谙软件定义汽车的玩法。
正如大众前任软件部门负责人迪斯所言,软件的未来在中国。从企业的角度看,相比于将软件部分设置到中国的大众,急于转型的本田同索尼牵手造车似乎也不算一手妙棋。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阶段。相比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遭遇的产能瓶颈,本田等传统燃油车企则陷入了转型的焦虑。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由电动化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留给本田转型的窗口时间也为不多了。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本田的焦虑开始逐层加码,而它为了缓解这一焦虑所作的转型,从效果来看,却又更像是一种刻舟求剑。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 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跨国车企加速电气化转型:大众近千亿欧元备战,保守如日企也投入百亿
-
大众邀请马斯克为高管上课,“师夷长技”加速电动化转型
-
云计算巨头微软加注汽车业,联合Arrival加速向数字化平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