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盒子董骏:解密P2P乱象背后的痛点和机会
DoNews 7月7日消息(记者 周勤燕)谈到企业借款,在过去通常有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这两种方式。但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耗时长,将很多急需贷款的企业挡在门外。而民间借贷虽然门槛低,但利息高昂,只能用于资金的短期周转,并不能作为企业长期的融资来源。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现在多了P2P网络贷款这一选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并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使投资人和借款人都能受益。借款人可以获得比民间借贷更便利的信用融资渠道,付出更低的借款成本,投资人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回报。
积木盒子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P2P平台,发展速度很快。2013年8月上线后,目前平台累计撮合交易额超过13亿,服务超过350家企业,平均融资额300万。其创始人兼CEO董骏在接受DoNews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有很多融资需求,但在银行得不到很好的服务,民间借贷成本又太高,这也为P2P平台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董骏表示,积木盒子发展很快的原因在于之前一年的数据信息准备。对于P2P平台来说,风险控制是核心。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平台要做的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并要同时兼顾金融和互联网两端,既要懂金融,也要懂互联网。
他认为,评判P2P平台优劣要基于金融和互联网这两个属性,金融端的安全性、回报的合理性和流动性以及互联网端的产品体验都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
董骏认为,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阳光。一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负面消息。对于P2P行业来说,还处于行业的早期,最重要的竞争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
此外,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最终核心的战略将会体现在数据上,对于狂飙突进的P2P行业来说,进入数据阶段将是一个决胜局,在一年以后将会出现这样的决胜局。
以下为董骏自述整理:
爆发很快是因为有充分准备
做P2P之前我有两段主要的工作经历,一个是在美国做了6年的交易员,后来回国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咨询融、资担保、小贷。有一半比较理论化的经验,如二级市场根据数据做决策,有一半实地的经验,根据具体的企业或个人需求去做风险判断、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有很多融资需求,但在银行得不到很好的服务,民间借贷成本又太高,这中间就为P2P平台留下了很大的机会和空间。在做积木盒子之前,创始团队2012年初先切入做了一家数据公司,解决如何把小微贷款做得更有效。 那套体系做了超过500个客户,启动之初有一些基础,现在的数据库里有超过上千家企业。我们还是一个有准备的创业公司。
十几亿元的交易额对于金融服务来说,只是很微小的数字。P2P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整个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积木盒子能在相对短的时间有相对快的起步,和团队的组合背景有关系。我们现在对“积木”组合的理解越来越深,对移动产品的组合、风险的组合,将来或许会有模式的组合,以更好的风险控制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我们觉得组合是很重要的,这保证我们能很快起步。
风控的逻辑与步骤
风控是P2P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重点,首先必须要解决风控问题。
首先,我们现在落地的模式是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本身不能参与交易。我们的理念不是颠覆金融行业,降低风险。而是更好地去披露风险、让客户去做选择。今天的市场还不成熟,大部分客户承担风险或者说预期承担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低,但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做。积木盒子定位真诚透明的互联网金融,不是降低整体风险,而是寻求一个方向去配置、分配风险。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体系,来规避金融中遇到的几种常见的风险。首先是项目风险,通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做数据的体系,把更真实的借款客户的数据挖掘出来进行分析,尽量降低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
其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有一些项目会采取做抵押,有一些会提供担保,作为一种补救措施为已经有一定信用质量的客户做一些背书。
此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互保金,也叫风险保障金的计划。相当于平台上所有的借款客户共同参与的一个保险计划。客户拿出一部分比较小的基金,为平台在发生极端风险的情况下垫一层底,为投资人降低风险。最终不是说完全无风险,无风险是撒谎。最重要是把这个体系最后到底组合成什么样的风险告诉投资人,让不同投资人来选择他们各自接受的风险,同时配比相应的收益。
如何收集企业信息、获取项目?
积木盒子在收集企业信息方面,是基于传统去改良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做创新。首先风险的模型和数据把控还是基于匹配,适用了很多年的板块到底哪些东西对企业或借款人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抓住这些,把这方面的风险性降下来。
收集这些人的信息,是基于传统金融的流程。积木盒子是把这个流程做了一些优化。企业的很多信息如一些企业的营业执照,以前需要去工商局去拿,现在在网上可以拿到。企业的银行对账单以前需要去银行去打印,现在通过网银都可以拿到。我们在可以优化的地方做了一些优化。优化不了的地方,我们去优化流程,而不是优化它的方式。
平台目前的业务来源主要有两块,绝大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渠道开拓,其次是合作担保公司推荐。
在获取项目上,基于风险的优先权高于增长的优先权,合理的资产组合优先权高于更大投资撮合量的优先权。所以我们在借款人这端的开拓会比较谨慎,主要切入比较健康的行业、群体,在这些行业和群体里开发产品,设计整个风险构架和模型,应该处于一种不稳不慢的脚步,有的东西确实需要时间积累,有了明星产品后,要相对谨慎去积累数据,再有一定基础后,应该会跑得更快一些。
如何评判P2P平台的优劣?
现在市场上出了很多判断P2P平台好坏的攻略,但江湖还比较乱,很难说谁的武功最高。金融这个事情必须要拉出时间才看得出来。对于P2P平台本身来说,首先要具备金融产品的设计、运营能力。这是控制核心风险的地方。其次是要懂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产品、市场的能力。再次是,技术上的能力,能够把整个体系做得更顺畅安全很重要。
评判P2P平台优劣要基于金融和互联网这两个属性,金融端的安全性、回报的合理性和流动性以及互联网端的产品体验都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
单纯从金融来说,有三个因素比较重要。安全、回报的合理性、流动性。比如说一个金融产品到底是否安全,收益是否合理,借款承担的利息是否是合理的成本构架,如果不合理的话,借款本身都支持不下去。再次是流动性,平台投进去,是否有自己提现能力,很多平台提供转换的功能。
从互联网这端来说,产品用起来舒不舒服,是不是每天能看到收益,是不是很好管理这些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资源不断了解这个平台的情况,是否建立了很好的社群体,能否通过第三方的渠道去了解平台信息,这都是能通过很薄的互联网去增加体验和信任度的事情。
在不同时期、不同模式下,这些因素的排序也不同,当下阶段安全排在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是人做出来的,还是会落地到团队,所有的体现都是团队能力的体现。积木盒子有一个非常互补、很强的团队,他们的能力体现在网站体验、产品设计、真诚透明的定位、每天披露的信息等方方面面。
P2P行业还在跑马圈地
互联网金融、P2P,一半海水,一半阳光。同时面临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一面有很多负面消息。整个行业还是处于比较早期,规模应该都不会超过1000个亿。相对于市场上可见的机会,现在的情况就好像沙漠里的一些人在从各个方向在跑,有一段时间不一定会遇得到,每个人需要把自己的步伐调整好。现在更重要的竞争点还是在如何服务客户。
行业基本上呈现一个比较聚合的状态,虽然有接近1000家平台,但大多数业务还是聚集在一小撮平台上,这一小撮平台最终会跑出来,由于模式不同、风控方法不同、定位不同,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
现在行业中跑得比较快的,模式比较清晰干净的平台,都还是定位在互联网端的,都还没赚钱,都是在投入,怎么样扩大平台是最优先级的。大家都是呈负利润在增长,和线下有关系的平台可能利润率会高一些。现在基本上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
和传统金融相比,我们现在处于疯狂增长期,平台出现的数量非常多,但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死亡率比传统金融机构要高。但是互联网金融会实现爆炸性增长,找到一些可持续的、可迅速可扩张的模式后,比传统金融机构要快很多。
互联网金融核心战略是数据
在线金融最终核心战略会体现在数据上,实际上如果把BAT抛开,还没有哪家是数据为王,没有产生数据的健康的生态体系,更多还是在比较薄的用户体验阶段,要进入数据阶段是一个决胜局,一年以后就会出现在这样的决胜局。
中国的信用体系健全程度相对较为落后,这也是痛点带来的机会。中国属于创业团队众多,又很努力的时代。我相信会有很好的团队和公司出来,积木盒子可能是其中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逻辑,前期的电商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流来打通资金流,金融的资金流也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市场来打通信息流和物流,这是一个相通的逻辑,要看哪一家可以尽快找到合适的模式。
做好每个阶段的模式
选择P2P这个模式需要一定的能力和资源,因为离交易比较近,所以风险更大,责任也更大。我们现阶段主要在团地和市场这两个方向发力,要快速积累流量,需要有足够多的客户和足够好的服务来做支撑。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当然也有考虑,但需要做好每个阶段的模式。这个阶段的模式是如何把风险可控的有足够量的项目对接到平台上,风险可控,服务两端。这个事情本身需要很大投入,这个优势最后会显现出来,我们在两端都可以获取何有价值的客户。他们可以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借款和贷款这么简单。
我们目前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两块,绝大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渠道开拓,其次是合作担保公司推荐。担保公司对于我们的模式来说都是一个补充,绝大多数业务都来自于自己的渠道开拓。对于下一步如何找到好的融资企业,我们的逻辑很简单,中国有很多的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都是通过上下游或是更大的企业产生交易往来,我们去获取到大的公司合作,在供应链上寻找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