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 专栏精选:阿里巴巴不要随马云跨越雷池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很早就说过,阿里巴巴的业务很虚,这是个用概念和噱头堆积起来的公司,并不是说其淘宝天猫平台没有价值,只是并没有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么有价值。他们这几年极力向外界传达了很多错误的信息,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自身业务孱弱的本质。

iDoNews 专栏 03月 13日精选 (微信号 iLoveDoNews)

可以想一下,过去两年间阿里都做了些什么?先剥离支付宝,赶走雅虎,把利益分配的事情打好基础,再过家家一样折腾一下组织架构,再搞搞国际公关把自己的黑帽子去掉一顶(恶名市场),从上到下动员起来做公关给自己拉估值,发展移动和本地生活业务,然后就是到处借钱,然后就是收紧绳索做营收,再然后就是到处收购准备高估值上市后分肥了。阿里最该着手解决的淘宝和天猫的不合理规则问题,假货问题,小卖家承压后的反弹问题,洒洒水后飘散在风中,无影无踪。

阿里62亿港币入股文化中国传播一事,让人明白这样一件事,这家公司在提升自己业务发展素质上的能力,远不如其资本运作手段来得娴熟。在上市之前,阿里的业务不能大动了,伤筋动骨不说,还容易影响上市估值。因此,收一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股权,就当是没事炒炒股了。外界不是总吹嘘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么,随便收个什么,最好是让外界看不懂的收购,自有人去帮忙免费为其分析战略布局。

其实,收点美团、新浪微博和UCweb股权,只是防止不被别人收购而已,收购中信21世纪和文化中国,只是阿里借炒股获取溢价来填补银行借贷形成的亏空,顺便给自己造造势,外带打击一下马化腾而已,跟布局真没什么关系。腾讯在文化中国传播里的股权有8%,本次收购是增发新股,腾讯股权被稀释到3.2%,之前腾讯与文化中国的深度合作本来就已流产了,股权投资收益倒是多了不少,谈不上被打击。

中信21世纪和文化中国传播这两起股权收购,总价为75亿港币,合9.66亿美元,还不如收一个高德花钱多。要硬说那个药品监管码对其电商业务有帮助,也是可以的,要说影视传媒业务是阿里拓展业务的新方向,也没人能辨真伪。但这两支股票有些共同特点,那就是与阿里业务没直接关系,都是实质意义上的仙股,业绩差,跌破1元面值。

在手法上,两起收购案也是如出一辙,出公告之前有神秘买盘强力介入,公告之后暴涨,为阿里赚取了大量账面溢价。与一般的溢价收购不同,阿里采取的是大幅折价收购,本次文化中国折价近22%,开盘后上涨200%,而上次的中信21世纪则是折价60%,开盘后上涨370%,从投资效率来看,这不到10个亿美元,首先在账面上盈利三倍。而文化中国传播的公告中说,没有同阿里签订任何业务合作协议,这不是炒股是什么呢?所以,还是不要在业务层面猜测阿里的收购动机了,多想想别的方面。

香港股市在高速发展的70、80年代,曾经乱过一阵子,各种内幕交易的手法层出不穷,在这方面是大陆股市的老师。仙股是港股内幕交易高发群体,这也不是秘密。香港股市近年来已越来越成为大陆来源不明资金的避风港,马云及旗下云锋基金把阿里拉进来去香港买仙股,哪里水浑往哪里趟,令人费解。对这两个交易,善意一点的猜测是阿里缺钱了在炒股,恶意一点的猜测就是借炒股为名帮人洗钱,进行利益输送。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应彻底调查这两起收购案,把得到消息先期潜伏进去的大额资金来源查清楚,相信不难查到。查到问题就公事公办,查不到也算还交易各方一个清白。

只是,阿里巴巴这样一家宣称要引领信息技术革命,打造新经济的公司,硬要往资本市场这摊浑水里去讨生活,却难免让人觉得可惜。雄心壮志比实际业务产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没那么多钱却借了钱去玩资本,不晓得会不会被资本市场惩罚,别忘了阿里还有80亿美元的延期贷款没还。

文化中国复杂的背景和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游戏,再加上目前丑闻缠身,如果阿里在玩资本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失了足,触碰了高压线,不知马云等人如何自处,阿里巴巴又会是何命运。从目前这个情况来看,搞出事来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在互联网产业界,资本毫无疑问是推动产业发展向上的助力,可以锦上添花,但那个“锦”无疑是更重要的。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搞技术的公司玩起了资本,不仅本末倒置,更是丧失初心。应该好好问一问,是什么让阿里巴巴从一个技术公司转型为投资公司的。

当然了,马云不懂技术,擅长营销、鼓动和资本,他对资本的偏爱从一级市场转向二级市场,符合其个人特征,但阿里巴巴还是不要跟着往前走了,前面是雷池,走不好会出问题的。

—————

iDoNews 长期招聘有志于从事互联网科技媒体行业、并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和档次的记者/编辑/运营,我们会花很长时间物色真正具有一流水平的小伙伴加入。有意者投简历至:xiaoo.sem@gmail.com。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