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会会CEO李翔昊:以O2O模式切入职业社交
会会CEO 李翔昊
DoNews 3月24日特稿(记者 安宏)以LinkedIn为代表的互联网职业社交产品在中国始终未能出现“巨头”公司。移动职业社交软件会会CEO李翔昊认为,与欧美等信用环境较好的国家相比,国内职业社交需另辟蹊径,会会选择了以工作聚会线下邀约为切入点的O2O职业社交模式。
李翔昊介绍,会会将目标用户群定位于从事专业工作,需要专业知识、经验,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职业人士。以职业信息为背景,让用户可以就某一个工作主题公开发布邀约,召集时间和位置合适的朋友约饭组局,以此建立联系。
照搬模式行不通 重在降低商业信任成本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外职场差异导致职业社交在国内发展艰难。对此,李翔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国外的文化环境和信用机制相对完备,可以通过其降低商业交易成本。但国人对商业信用文化并不过分看重,更希望建立面对面建立信任感才能做成生意。
因此,直接照搬类LinkedIn的商业模式做职业社交在国内并不适用。李翔昊经过对北上广深等核心地区调研发现,中国职场社交普遍防骗意识更强,以“酒桌文化”为代表的线下交流虽然成本高、效率低,但更适用。而会会则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将职场约会扩展至陌生人,通过地理位置和个人闲暇时间、和工作范围划定获得相对便捷的的线下交流机会和有效人脉。
另一方面,国内职业社交的空白区域也让李翔昊看到了职业社交的商业机会。尽管微信、陌陌等覆盖熟人和陌生人交友的产品已抢占了绝大部分社交市场,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关系链泛滥和定位不对称等问题,无法满足职场细分领域用户痛点。而随着国内商业环境和信用机制的逐渐完备,也需要一个公开的职业平台来降低了信用交换成本。
不与脉脉直接竞争 走O2O差异化路线
在同类职业社交产品中,近期拿到2000万美金B轮融资的脉脉被认为是会会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相比拥有很多社交和求职功能的脉脉,会会的产品功能显得更为简单,也更注重用户线下聚会活动的组织功能。
李翔昊对会会产品节奏规划拥有一套独到的理论。他认为,建立真实有效职业社交关系需要时间,“微信用户体量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腾讯QQ和手机通讯录的用户关系链积累。”而真正的有效人脉需要通过生活交流、互动和深入的话题性保持关系。一旦具备独到的关系链,在众多同类平台出现时,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尤为突出。
作为O2O在线职业社交的试水员,会会在早期在产品规划也走了一些弯路,存在诸如盲目增加用户量及群体分散等问题。经过阶段性试错,会会开始启动严格地邀请审核机制以保证用户精准。
由于线下活动多来源于基于“附近人约见”这一地理位置功能的用户自发邀约,产品上线之初,会会也得到了部分用户反馈称出现“爽约”现象。李翔昊透露,会会正在针对类似问题计划上线扫描名片和评价系统等功能,强化信用机制。
而在约会功能细节方面,会会也设置了邀约人数上限。用户可以对人数上限进行筛选、确定,也可以制定人员发起邀约。
实际上,以招聘模式切入职业社交更有利于拉动用户快速增长,也能在短期带来更多商业价值。但曾就职于大街网的李翔昊经过调研发现,招聘对于用户粘性相对较差,不仅频次保有不高,且周期性明显,最终无法形成职场社交平台。“大街网的初衷是以校园招聘切入职业社交,但最后还是做成了招聘网站”,他表示。
目前,会会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有详细的战略规划,但李翔昊认为,会会致力于打造广阔的职业社交平台,因此未来存在很大想象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