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 专栏:二次元文化崛起!走,跟弹幕一起占领“中关村”
导言:面对因为互联网而患上群体性孤独症的地球,“弹幕”或许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根稻草。
iDoNews 专栏 1月28日 精选 ( 微信号 iLoveDonews )
1月26日,北京中关村天使汇电子屏惊现巨幅弹幕广告,这是我国首例户外弹幕广告,它的出现预示着以弹幕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正逐渐走向大众。在它之前,影院出现了弹幕专场、连热播剧《武媚娘传奇》都在某些网站采用了弹幕互动技术,据说首播当天主演范冰冰就第一时间上线参与了弹幕互动。
事实上,几个月之前弹幕的一位近亲——弹窗广告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科学家伊凡·佐克曼还诚恳地向这个世界道歉,他承认,自己20年前发明弹窗广告给网络用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本想建造一种每个人都能轻松使用的工具,在哪里都可以分享知识、观点、想法以及可爱猫咪的照片。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问题妨碍我们想做和希望做的事情,主要是商业模式问题。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如何能够创造更好的网络,因为第一次我们彻底搞砸了。”
可是让伊凡·佐克曼更没想到的是:在大洋彼岸,一个与他的创意几乎如出一辙的小发明“弹幕”却意外走红,并且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九零后和零零后的文化,更神奇的是,这种影响力正在向八零和七零后蔓延。
或许有一天,这种诡异的、被视为狗皮膏药一样讨厌的东西将不仅仅占领中关村,面对因为互联网而患上群体性孤独症的地球,“弹幕”或许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曾发微博说“问女儿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她说你上bilibili逛一圈吧……然后崔大叔放弃了这次促膝交谈的机会。
我尝试过观看零零后在B站上的观影:整个屏幕除了整片整片飘过的字幕之外只能看到少部分背景颜色,而整个观影过程就是在享受字幕和背景音乐中欢乐的完成,这和我们习惯的观影传统背道而驰。
但一次“被迫”观看弹幕版《刺杀金正恩》的机会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弹幕的偏见,事实上讨厌的评论一开始的确非常影响观影,但很快一段耳熟的背景音乐响起,当我搜肠刮肚还没头绪的时候,评论已经给出了答案,几乎一秒钟之后屏幕上又出现了我脑中的问题:为什么这时候出周董的这支歌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这个“知己”是谁,屏幕上已经出现了详尽的答案:“因为周董曾跟主演一起出演过青蜂侠,两人曾经约定……”
至此,我彻底被弹幕征服——没错,我是七零后。
当技术让一个普通人能和以往遥不可及的公众人物互动,或者能在全人类范围内寻找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互联网有害心智发展和社交能力”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许互联网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孤独,它只是让人类开始切换沟通方式,这种连接让每个个体都感觉到将有无限的可能发生,人们开始希望自己作为微小的社会细胞能与人类群体同呼吸。
在此之前,我相信技术革命的确助涨了人们空前的孤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将通信联系的增加和人际接触减少的对立现象叫做“互联网悖论”。社交网络依赖症、微信依赖症……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工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有缘对面不相识”,车站、机场到处都是“低头族”;朋友聚会吃饭,没有人交谈,挨着坐的人对同一道菜的点评都在微信朋友圈上交互。
从传统的人际交往来说,人们的确因为疏离而显得孤独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文化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2011年出版的《孤独的相聚》一书中对网络社会深表怀疑:“这个时代,人们不信任感情,害怕亲密,求助于技术寻找爱情,同时又竭力让自己免于为情受伤。”
孤独曾经有利于自我反思,自我改造。但现在,我们不停地想着如何表现自己,却从没有真正思考自己到底是谁。心理学家认为,沉迷网络互动的少女更容易患抑郁症,“女孩们总喜欢在网络上发布开心的事情,将镜头对准自己,告诉别人自己正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当她们看到其他女孩的快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我的生活真是一团糟。’”然后,她们就抑郁了。
我认为这种对于社交网络的研究的确说出了互联网的一部分真相。
直到以弹幕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的崛起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观点。
最近“站着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这句话常常被各位“布斯”引用,的确,科技是冷的(至少是中性的),但是只要人类的血液是热的,那么人文需求就永远都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
当孤独文化与吐槽经济终于超越年龄壁垒开始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消除网络时代的孤独感时,我不得不承认:眼前出现了一头肥猪随风起舞的画面。
(作者邓心,首发至iDoNews专栏,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