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银行谋变:全球最大行如何转型互联网?
DoNews 3月27日特稿(记者 周勤燕)银行一直是传统的代名词,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这些最为传统的银行不得不开始寻求创新和改变。
近日,全球最大银行工商银行高调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战略,推出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作为一家在境内拥有1.7万家网点、规模和盈利全球最大的银行,工行此次高调提出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引起了广泛关注。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工行为何要涉足互联网?具体要如何互联网化?又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工行互联网战略详解
早在2014年8月,工商银行就已提出e-ICBC战略。在酝酿了一年多后,工商银行开始高调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包括电商、即时通信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上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支付+融资”、“线上+线下”和“渠道+实时”等多场景应用。
三个平台级的产品分别为:“融e购”、“融e联”和“融e行”。其中,“融e购”是类似于京东和天猫的电商平台,“融e联”是类似于微信的即时通信工具,“融e行”则是直销银行平台。
其中,融e购定位于“名商名品名店”,目前该平台上70%以上的入驻商户均为为厂家直营,包括数码、家电、服饰、旅游等行业前十大品牌均已入驻。据工行方面提供的数据,融e购上线14个月后,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
据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介绍,2015年,工行还计划做B2B的业务。2015年计划B2C业务交易额做到3000亿元,B2B做到2000亿元,整个平台交易额达到5000亿。
“融e联”是一款即时通讯APP,界面和功能与微信类似。通过融e联可以实现联系客户经理、购买理财产品,办理转账、支付和消费等功能。
“融e行”定位于直销银行,目前提供的功能有四个:存款、投资、交易和转账汇款。
从这三个平台可以看出工行发力的方向:工行试图在电商、社交通讯、直销银行三大领域与互联网公司进行较量。
寻找新的增长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利润增速放缓,加上中国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盈利方式亟待改变,而互联网金融则给了银行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一些年轻客户不再去线下柜台,喜欢在网上解决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问题,银行为了激活这些存量客户,就必须发展互联网金融。
从目前多家银行发布的2014年年报来看,利润增速放缓已经成为普遍情况。目前已有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四家国有大行公布了2014年年报。净利润增速工行以5.1%暂时垫底,交行、农行、中行分别为5.71%、8%和8.22%。多家券商机构预计,A股上市银行2014年整体净利润增速跌至个位数,预计在8%左右。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此表示,“银行是变化的行业,我们不会等待别人来改变。”他认为利用银行已掌握的客户信息、支付信息、融资信息,然后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整合,银行也一样能创造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
他认为,也许在一些人眼中银行被贴上了传统行业的标签,但实际上银行向来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工行2000年就建立了以网上银行为主体的电子银行体系,目前工行已是最大的互联网银行,电子银行用户达4.65亿户,其中网上银行客户1.93亿,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比重的87%。
从e-ICBC此前运营情况看,对工行贡献颇大。目前融e购的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
传统银行的机会和难点
传统银行做互联网金融有哪些优势呢?
姜建清认为,首先,工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选择的是一条互联网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径。这也使得工行的互联网金融具有突出的信用特征,即使在建设跨界经营的融e购电商平台中,也对商户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对商品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对用户体验有持续的动态监测,包括对商户不良行为实行“零容忍”,及时清退不诚信商户等。
其次,在大数据挖掘应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工行依托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打造的经营新模式,将使改善服务和风险管理有无限可能。据悉,工行数据平台目前存储数据量超过1300万GB,所积累的数据规模大、历史长且是真实的交易记录。
再次,工商银行遍布境内境外、联通线上线下的网络布局,将为客户带来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新体验。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银行做互联网转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考验。“身躯庞大的国有银行转型并不容易。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以用户体验为主,而传统金融机构产品设计方面防风险更为重要,效率相对较低。对于发展互联网金融,银行的业务定位和产品设计都是较大考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