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互联网金融真正的玩家
文/葛甲
即将于27日举行的第五届易观电商大会,我将出席并主持主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分论坛。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互联网金融有些许负面评价的人来说,并不是太恰如其分,不过既然是论坛,必然都是研讨的事情,多交流多分享,受众不管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从中受益。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大热的一年,各种宝层出不穷,当然这其中在最受瞩目的是余额宝。不能否认,半年4000万用户,资金5000亿,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这种强大的发行能力是对上层的一种展示,我们这么强,分分钟都可以给用户推销证券理财基金、海外投资基金、贵金属交易、民间借贷、甚至私募基金等高收益高风险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金融机构。
传统金融机构有抵制和不满,没关系,我们互联网公司有用户,而且我们有能力改变用户习惯,补贴一点去做这件事也值得。一旦习惯变过来了,人们不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转而去网上寻求更快捷便利的方式了,再多的政策限制也都没用,监管政策上不松动也不行。互联网企业的内在逻辑,恐怕正在于此。
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都有那么高的收益率,而银行却做不到,因为银行做的是长期业务,互联网公司连这个业务的门槛都没摸到,只能用补贴来实施上位。但互联网金融的高效率、低成本和便捷性特点,难道不能弥补与银行之间的差距吗?目前看来,还没到这个阶段,人们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仍要高于互联网公司,即便这个公司是市值上千亿美元的公司。
况且,余额宝也好,百发也好,并非中间销售环节没有任何成本,而是这种成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量化。支付宝投入将近10年,积累了几亿用户,如今为这些用户推出一个理财产品,推的过程本身就是成本付出。若余额宝是第三方产品,支付宝这一推的费用将是任何基金公司也承受不起的。这就像是支付宝在闹市中有一处门脸房,租金昂贵没人用得起,于是他们自己去用,看似没有成本,事实上他们自己用自己的门脸做生意,本身就是要耗费成本的。
而且,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无法摆脱金融机构基金分销窗口,以及民间借贷中介的角色。在渠道和销售方式上确实创新了,在产品设计和规则制定上则毫无话语权,处于边缘地带。大家都在靠天吃饭,不知道这片天何时会变。唯一的希望就是未来中国金融产业和货币政策会出现松动,给这些先期进入者带来巨大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也是阻碍这个行业未来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中的一个最大品种,货币市场基金,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跌破净值的情况。而paypal曾经有过的失败经验,也能为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做出注脚。若未来银根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资金面越来越宽松,余额宝们的处境会向何处去,非常值得深思。长远来看,余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可能长期与现有利率水平脱节,会维持一定的比率,但绝不会成为高收益理财产品的代名词。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的大热,一个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传统金融业的创新,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都已开展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各大商业商业银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上也纷纷简化了交易流程。如工行联合瑞信基金推出的“天天益”,申购门槛低,赎回可实时到账;平安银行联合南方基金推出的“平安盈”,甚至为一分钱起售,申购和赎回也极为方便。
货币市场基金在销售和产品设计上呈现灵活多变的态势,本质上是类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产品引领的变化,对提升银行业的服务水平意义重大。但作为手握金融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瞄准的并非类余额宝,他们切入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方法,比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更深入,更直指要害。
传统银行掌握的数据资源极为丰富,远比阿里那种以电商信誉为基础的单一数据更为有价值,只是缺乏开发和变现的渠道和方式。金融业务的核心是资金交易中介,而非基金销售。即便是货币市场基金,其基础仍扎根于银行业,所获利润仍来自于从银行业过一道的二手利润。
而由于受到政策和经营范围限制,互联网金融目前仅能关注小微业务,从事金融业中的边缘业务,获取金融业中的较低利润。而占据银行业90%业务量和利润的规模业务,却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侵蚀,只能被触动。触动的结果是,整个传统金融业将逐渐觉醒,提升业务上的创新,把用户拉回来。
但互联网金融并非没有机会,互联网企业拥有强大的线上能力,流量及用户资源丰富,有建立系统和将大数据运用大金融产品中的能力,短板是线下能力明显缺失,金融业务经验不足。拥有从业资质和完备金融产品线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运作能力上是强项,但线上能力几近于零。
说到这里,就要谈到融合的问题了。易观国际在几年前提出了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概念,他们认为,30年后将没有互联网企业这个概念,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既然如此,那自然也不会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当所有的银行都通过线上进行无纸化交易,将其作为服务的标配,这给用户带来的便利,自身发行成本降低,都是意义重大的。
我个人认为,30年的时间有些太久了,这个时间还可以缩短,虽然如今95%的企业仍与互联网没什么关系,但就从全社会的迫切的普遍需求来看,10年之内大部分企业都将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目前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某些领域的交锋,不过是各自为了在未来的融合进程中占据更大的发言权罢了。
就金融业而言,要想走一条顺便的互联网化之路,不能有我打倒你,你打倒我的的思维逻辑,而是应该与互联网企业携起手来,进行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才是最完美的互联网金融形态。毕竟,让传统金融业去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百度或腾讯,是完全没可能的事情。
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融合,才能根本解决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效率、安全、产出和成本问题。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不熟悉的不要乱伸手,各司其职,谁也不要低估对方的业务素质和实力。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既不属于传统企业,也不属于互联网企业,两者进行完美融合后的玩家,才是未来的弄潮儿。
(葛甲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家简介:葛甲:互联网发展史研究者和观察者,“通俗互联网”概念的倡导者,长期从事新闻出版,互联网研究和舆情分析工作,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网络传播》的专栏作者,著有《千万网事》等专业书籍,现任职于五洲传播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