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 专栏:腾讯系电商合围阿里的三股势力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导言:到口袋购物为止,腾讯已悉数“助恶”了阿里的三大对手。

iDoNews 专栏 10月27日 精选 ( 微信号 iLoveDonews )

BAT发展至今,三者各自的基因都已非常清晰和明显。就电商而言,阿里属纯基因,百度几乎无电商因子,腾讯则坐拥用户和流量优势,始终不甘心完全放弃电商,而是战略性的放弃,选择资本和资源扶持阿里的对手或潜在对手。

阿里有三大对手,准确的说是三类对手,分别是以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以口袋购物为代表的移动电商,以及以万达电商为代表的O2O电商。三类对手,三种模式,而他们所具备的物流、移动导购、线下商家优势都是阿里目前最大的短板和弱点。

到口袋购物宣布获得C轮3.5亿美元融资(其中腾讯投资1.45亿美元,占股10%)为止,腾讯已悉数“助恶”了阿里的三大对手,以蚕食和挑战阿里现有和未来电商市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腾讯自己做电商已不是阿里对手,但却是阿里对手的最大帮凶。

一、京东的咄咄逼人

美股史上最大IPO,阿里上市后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马云也成了中国首富,风光无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马云肯定想得更远、更深,就如我在iDoNews专栏《聊聊马云与马云第二》一文中所言,阿里上市后,马云最大的梦和最大的痛应该是把菜鸟网络建好,但少则八年五年、多则十年八年的建设期,在唯快不破和翻雨覆雨的移动互联时代,马云肯定不愿等,却又不得不等,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最大竞争对手京东的长成也非一天两天,尤其是京东的自建物流。

电商价格战的升级,则是物流和服务的竞争,阿里曾经在中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年代,做出战略放弃成本太高的自建物流,选择开放物流,到现在还是得“战略重拾”,否则未来的阿里即便不会被京东打败,也会被亚马逊蚕食,虽然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小,但曾经是它率先在中国引入自建物流,京东也只是学习者。只是亚马逊拿着“中国绿卡”常住中国十年却还是被认为是“老外”,本土化努力一直未被认可,物流优势未能发挥,反而被京东运用得炉火纯青。10月20日,赶在“双十一”前正式启动的京东上海“亚洲一号”物流中心,真是羡煞旁人,阿里看了可能也得倒吸一口气。

电商在中国虽是双雄争霸,但却仍旧是个高度竞争的“诸侯市场”,垂直玩家太多,京东这样的大平台玩家,虽有物流优势,但物流只是基础设施,起辅助作用,物流网络上流动的还是用户购买的“物”,没有用户及其购买行为,被称作“商品”的东西也只能回归其本真“产品”。电商的竞争,本质是商品、物流和服务的竞争,但表现形式却是用户的争夺。大家都在谈电商市场的存量和增量,拿到用户的购买行为来看就是,购买和重复购买,单次的购买是量的概念,重复购买则是频次问题,就是所谓的用户粘性。

网购时你可能是阿里用户,也可能是京东用户,但回到社交,阿里和京东的用户都可能是腾讯QQ和微信的用户。京东要实现一二线包围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包围广大农村的快速扩张,京东3810万活跃用户与阿里约2.8亿活跃用户还有很大差距,线上时间差和线下空间差要缩小,靠自然扩张肯定不是京东所想要。而腾讯不甘阿里电商一家独大,又无力直面竞争。京东和腾讯两者走到一起并不意外。

好奇的是两者合作到底能产生多大效果,以及能对阿里构成多大挑战。从京东上市后首份财报来看,还难言合作效果,甚至有评论质疑两者合作的必要性,但长远来看,两家合作必定是战略共赢。

二、口袋购物的原住民争夺

谁会想到在厮杀血流成河,并且已经容纳好几家上市公司的国内电商市场,还会有多大机会诞生“大”的后来者。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市场堪比PC市场,电商玩家重新各就各位,只有实力的大小之别,竞争机会平等,并无太多“抢跑”可能,后起之秀还是有机会。如果说阿里、京东们走移动电商路线,用户是PC迁移后的“移民”,那口袋购物则就是移动电商的“原住民”,从诞生之初就瞄准移动电商这条路。

初创企业要从巨头口里夺食,胆识和能力要经受住考验,即便原住民又如何。但口袋购物真正令阿里害怕的不是其移动电商模式,而是其细分的导购模式。阿里的B2B、B2C,甚至C2C,是商家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帮助商家怎样营销、怎样提高销售额从而间接获取佣金的方式。导购模式则是以帮助消费者实惠、便利购物为出发点,间接帮助商家提高销售,但却是以消费者或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导购某种程度上还是为阿里“送食”,而非与阿里争食,只有当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可能威胁到阿里,跟阿里间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所以当阿里反应过来时,口袋购物已经走远,还和其他电商企业合作继续复制这一模式。可导购也非口袋购物一家,也非最早的一家。阿里觉醒后,导购电商还能有多少机会?导购本质是导流,没有知名度的自己是缺乏流量的,需要付出高额的流量获取成本,流量和收入入口都受限情况下,没有外部输血或自我造血的能力,寄人篱下的导购是很难有话语权和生存能力的。

外部输血还得看自我造血潜力,投资者才会愿去冒风险。既然导购也不是一两家,口袋购物凭什么走到C轮融资,而且投资者各个来来头不小,从天使轮的明星人物雷军,再到现在C轮的腾讯,而且投资金额还不小。口袋购物和其他导购电商的差异化在哪,以致频频获得明星资本垂青?

口袋购物走技术导购,而非很多导购网站走的社交导购路线,这方面业内已有很多讨论。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导购毕竟还是网购,网购的用户并无社交真实需求,分享和推荐的商品随着竞争会走向失真,就如大众点评的用户评论和推荐,最后难以避免虚假和水分,此路不可持续。网站本身也难以掌控局面,但技术智能推荐控制权在网站,技术的完善走向的就是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推荐,更少存在推荐的真假判断,只存在推荐的准确与否,相比社交导购更可持续。

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导购,就是这类网站的尽头吗?口袋购物甘于只做导购网站吗?肯定不是,导购最初的诞生或出现,就是为了寻求生存机会,给巨头或大平台“送食”,是为了让自己将来也有口饭吃。巨头会有醒悟时,花钱买流量做推广支出是个无底洞,只能自建电商平台,吃自家做的饭才安心和舒心。

做电商都有平台梦,口袋购物的PC版和微店,培养用户在该平台的购物习惯,需要时间和资金成本,习惯养成不可速成,大家在阿里和京东购物习惯的养成,何尝不是金钱砸和时间熬出来的。而此次C轮融资3.5亿美元规模不小,2亿将投向微店,有了腾讯的资金和流量资源支持,口袋购物在同类网站中可以走得更快,而这是阿里不愿看到的,也是阿里难有制敌之策的。

三、万达电商,土豪很可怕

王健林喊出要做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时,大家都在质疑“土豪的世界和思维我们不懂”,都纷纷看衰。但看衰大多是利益无关者的“意见领袖虚荣心作祟”。而那些O2O的创业者、从业者和投资者不得不去重视或提高警惕,包括阿里。

O2O毕竟是个新模式和新市场,不管是餐饮、社区还是其他O2O形式,BAT都算是新玩家,既无成功模式,也无绝对优势,对于万达这个既拥有地产、又有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综合体,还有全球最大电影院线的集团,除了嘲笑其缺乏互联网基因和土豪气势,还有哪点让O2O小伙伴们敢嘲笑的?百度和腾讯,愿为万达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除了共同狙击阿里这样众多周知的目的,也有共同探索O2O有效模式的考量。

阿里未来公交、未来医院等一系列未来计划中,别忘了还有一个“未来商圈”计划,不管阿里谈LBS概念,还是谈O2O概念,未来商圈要成为现实,腾讯和百度支持下的万达电商,阿里都得在战术上好好重视和防守。

(作者志亮,首发至iDoNews专栏,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