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2P能否复制Lending Club的成功?
当世界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成功敲响纽交所的开市钟声,无论其竞争对手Prosper、Kiva,还是国内那些追随者的目光都在这里聚焦。
2007年成立,6年后收入近1亿美元,累计完成贷款总额超40亿美元,超越竞争对手Prosper近4倍。并且在2013年一季度首度实现盈利,2013年前三季度盈利445万美元。
按照北京时间11日晚间LendingClub上市首日开盘价24.86美元计算,上市后的Lending Club市值将达21亿美元。
作为美国市场新生力量的代表,Lending Club上市或将引发一轮P2P公司上市潮。
Lending Club 为何方神圣?
Lending Club ,是以债权形式交易的证券。它有别于股票及各种优先、劣后的企业债、可转债等常见金融产品,它是另一种资产类型——个人债。
Lending Club是2014年福布斯排名第五的最有潜力公司。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摩根斯坦利前CEO John Mack,以及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均为Lending Club的董事。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去年12月,Lending Club贷款达到30亿美元,表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同时公司在去年完成了1.25亿融资后,估值达15亿美元。
Lending Club最初以应用形式在 Facebook上登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一方面Facebook用户相对年轻,信用记录有限,因而难满足Lending Club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大多数Facebook用户没有大额资金进行投资。
2007年9月,Lending Club脱离Facebook,开始为更多用户提供借贷服务。经过半年多发展,到2008年3月,Lending Club贷款量增长超过1000%,达到420万美元。
LendingClub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本票模式(2007.06~2007.12)、引入WebBank 之后的银行模式(2008.01~2008.3)、在SEC 注册之后的证券模式(2008.10 至今)。
当SEC 注册获批后,LendingClub 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大部分州,并迅速超越了Prosper,成为美国P2P 借贷市场的主要服务平台。
Lending Club 创始人兼CEO Renaud laplanche曾表示,针对现有的个人风控技术和信贷产品,他们可以很轻易地渗透到车贷、企业经营贷、住房抵押贷等其他贷款领域。
Lending Club 的终极目标是“覆盖全部信贷产业”。
中国P2P能否复制Lending Club的成功?
首先,中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
美国利率市场化已完成,而中国则暂时还未完成。因而二者P2P发展背景有一定差异。
在美国,信用卡的贷款年化利率相对较高,一般为18%,个人无抵押借贷则更高,介于15%-25%之间。在此情况下,Lending Club这种P2P平台上的利率仅为11%,优势显而易见。
其次,中美在信用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具有完整的信用体系FICO评分,而中国则没有十分完备的信用评分体系。
FICO评分是针对个人和小型企业的风险定价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让Lending Club很容易区分各种风险。而他需要做的仅仅是通过互联网下沉到各个地区。Lending Club2011年的综合违约率是3.9%,而出借人的综合收益是7.83%;
再次,中美消费观念存在一定的不同。
美国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消费者消费观念普遍较为超前、大胆。消费者除了会选择P2P投资之外,还有其他类似股市、房产等投资渠道。因而Lending Club并非美国投资者首选的投资渠道。
而在中国,同等资金用作投资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选择相对安全的P2P平台,而非股市。
因而,在中美市场条件和信用机制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中国的P2P企业无法完全照搬Lending Club的模式,而是应该在借鉴其成功之处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适宜中国人习惯和符合我国国情的P2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