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美元俱乐部新标准:融资十亿、身价百亿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1月10日,据金融时报网站报道,科技产业出现了新的“十亿美元俱乐部”。过去,在谈到通过私募融资的创业公司时,这一标签有唯一的含义。但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由于投资者在私募市场投入大量资金,逾40家科技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6亿元)大关。

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为“十亿美元俱乐部”注入新的含义:融资超过10亿美元——甚至在一轮融资中超过10亿美元,估值高于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6亿元)。过去5年,仅有数家公司曾达到这一标准,其中包括Facebook和Groupon

本月,由于投资者急切希望“染指”最热门科技公司,十亿美元俱乐部迅速扩容。

就在上周,多家科技创业公司都跨入了十亿美元俱乐部。消息人士透露,今年6月份刚融资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亿元)的Uber将再次融资至少10亿美元,估值可能超过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0亿元)——比5个月前高近50%。

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 7月份刚融资10亿美元,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在考虑募集更多资金。在亚洲和拉美对三星苹果构成竞争威胁的小米也计划募集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亿元)。

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向投资者提供了押注移动互联网将继续增长的途径,这样的机会在公开市场上更为稀缺。

上市顾问、谷歌前高管Lise Buyer指出,1年前,融资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就被认为是相当高的金额了。企业在一轮融资中募集的资金迅速超过10亿美元,是美国最近通过的《Jobs Act》法律的结果,该法律使得企业能够在不上市的情况下大幅增加股东数量。

其结果是资本市场上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共同基金等过去通常只在公开市场投资的投资者,被迫对处于发展阶段后期的非上市公司投资,目的是在它们身价飙升前能“分一杯羹”。传统投资基金、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投资者也不想错过下一个Facebook或阿里巴巴,使得热门的非上市公司能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推迟上市时间。

目前的情况与上一轮科技潮正好相反,当时许多创业公司都急于早早上市,为它们的市值下跌买单的是许多散户投资者。对2000年初的.com泡沫破裂记忆犹新的部分硅谷人士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一名不愿具名的风险投资人表示,“当前企业推迟IPO(首次公开招股),给人的感觉可能会像1999年急于IPO那样导致‘坏结果’,‘错误的’投资者在‘错误的’投资周期投入大量资金,肯定会出问题。”

已经有迹象表明,蜂拥而至的投资者在推动非上市公司身价上涨至新高。德意志银行8月份向客户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参与企业IPO前最后数轮融资的投资者,在企业IPO时获得回报的中位值是38%,今年这一数字已经收窄至20%。

投资Uber等公司的投资者表示,这些公司面临巨大的增长机遇,但它们需要募集巨额资金才能抓住机遇。Uber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跟风者的竞争,部分跟风者得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等财力雄厚的公司的支持。公司的市场覆盖范围都可能遍及全球,除谷歌和Facebook外,很少有公司在没有上市前能有这样的能力。

有风险投资界人士称,这些公司面临巨大的机遇,它们应当融资。目前的情况与1999年不同,当时的创业公司只有眼球没有营收,目前这些公司都产生数十亿美元的现金流。(竹子)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DoNews-互联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