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VR和ER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从诞生到无所不在,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从电视诞生到电视行业兴盛,人类用了30年时间;从移动电话出现到手机无所不在,用了40年。那么,从2016年的“VR元年”,到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阿凡达”,需要多少年?8月28日理解未来讲座第19期讲座中,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给出了从VR(虚拟现实)到ER(扩展现实)的假想路径图,描绘出有关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并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段永朝跨界对话,在虚拟世界来临之际,未雨绸缪,为整个行业注入一剂人文理性。

虚拟现实的探索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即已开始。如果把由此延续到70年代的探索称为“VR 1.0”,上次世界90年代“VR之父”拉尼尔带起的第二轮热潮称为“VR2.0”,2016年开始的“VR元年”,其实已经是历史上的第三次。面对如今炒作汹涌的“VR概念”,翟振明教授开章明义的给出了VR的三个关键字:3D、互动和沉浸感。

翟振明教授强调,VR技术第一要素是要3D,一定是两眼成像。人类的眼睛,两边看同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3D形象,才能有空间感。VR要虚拟整个物理世界,3D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第二是要有互动,要有动作捕捉,动作捕捉反馈到电脑,经计算后刷新画面,使体验者看到的图像,和真实世界一样。第三就要有沉浸感,沉浸感不单要360度,还要求纵向应该有变化,人在动,场景是不动的,这样才能感觉人就在那个世界里面,而不仅仅是看。

VR之上,翟振明教授提出了ER的概念。ER是扩展现实,是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整合起来的系统,人们将通过“人替”,也就是类似电影《阿凡达》中的阿凡达(Avatar),以实现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科幻小说里的世界似乎已经向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敞开了一道门。在未来的新世界,人和组成人类生活的很多基本概念都要被重新定义。

翟振明教授认为,从VR到ER,也许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未来还没有来到我们普通人生活之前,我们将需要“造世伦理学”,制订出一个符合人性,让大家更好体验生活的规则的框架,让普通人在迎接未来的时候有更多美好的期待。

在对话环节中,翟振明与同是哲学系出身的吴国盛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及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角度围绕VR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人们最关心的几大问题,包括VR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目前还有哪些技术瓶颈、未来还能做哪些更多的事情;VR出现之后人类生活模式、生活方式、伦理法律问题相应有哪些改变、VR对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等等都在几位老师们的讨论中得到了深度探讨。

为能让听众现场感受到VR的最新技术,讲座在现场设立了VR体验区,时值暑假,参加讲座的青少年的比例大为增加,他们井然有序的场外排队,体验VR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女士为演讲和对话嘉宾颁发了证书,并介绍了由未来论坛发起的“未来科学大奖”进展情况。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两个奖项: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奖项由各领域专家提名,科学家委员筛选、审定,并在全球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整个评奖过程由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目前大奖工作推进顺利,预计将在9月公布第一届大奖获得者。

随意打赏

vr改变生活未来世界vr颠覆式创新颠覆性创新颠覆性技术vr是什么改变未来vr电影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