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医疗投资跳出体制有多难

目前被投资方看好的私立医院有这样两种操作途径,一种是相对依附于体制内大医院,也可以当作是强势公立医院的一个VIP附属,但在股权、财务上更加独立,分割清晰。比如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成立的时候由北京儿童医院持股35%,可以说是PPP模式的一种操作办法。在合作中由公立医院输出优质的医生资源,因为有公立医院持股,所以两者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另外两家合作的私立分院则定位高端,比如大兴分院与东区儿童医院主要定位于中高端,挂号费标准在300到500元。

另外一种则更加独立,完全不依靠体制内的资源,试图在体制外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卓正医疗。卓正医疗创立于2012年,效仿港式连锁诊所,打包就诊费和药费,定价在380元一次,目前特色是内科全科为主的家庭医生服务以及儿科。卓正医疗的创业团队是来自公立医院体制内的医生,希望转型做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回归医生医者的本质。目前卓正医疗在深圳建立了7家诊所。这是一种完全脱离体制内的模式,脱离体制内的医生和收费模式。

第一种模式更多利用体制内的资源,在创业的初期可以快速做起来,这是有利条件。而且资产相对较轻,医生没有挖出来也不需要挖出来,因为是合作,所以两者的资源是可以交换的。此外在一些检查上,也可以转到公立医院去做,如果实在太复杂的问题,就直接转院。两者的通道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创业初期可以省下不少技术和人力成本。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并引领市场做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首先,这种模式严重依赖体制内可以带来的医生资源,虽然保证了医生的来源和质量,但手里毕竟没有自己的牌,要想成为连锁,或者复制到其他地方去,就要到当地一家一家去攻关,这非常消耗资源而且地域差异性很大。

第二,无论在小病和大病上,这样的模式都严重依赖公立医院的技术和人力,并没有真正实现分流。即便是定位中高端的大兴分院与东区儿童医院,只不过是把体制内资源转移出来的一种方式,并服务于一小群能够承受得起的人,这跟名医诊所、走穴的模式没有质的区别。就儿科来说,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在基础医疗解决,这种模式并没有到服务大部分人,再次陷入了医疗是不是能为大部分人服务的困惑。

第三,这些医生在主体医院仍然延续产品收入的灰色模式,如果服务定价模式继续,那么无论是到了哪家私立医院,产品的灰色地带都很难避免,获得用户的信任仍然是问题。

因此,这部分医生不可能有动力做真正的健康服务。这种模式依赖体制内的医生,而体制内的医生在多点执业以及下沉到私立机构出门诊的时候,更多要么是为了行政命令,要么是为了高端诊金,他们的服务并不是长期的,也无从建立和患者的联系,这让更深一层次的疾病管理和长期健康服务举步维艰。

跳出体制有多难?

在现阶段,跳出体制的模式在开头做起来似乎更难,主要是前期获得合格医生的难度比较大,扩张中人才也是最大的困境。因此跳出体制的模式非常不适合从面面俱到的医院做起。从规模较小,对人才数量和专科要求相对不多的诊所切入会比较容易。同时,控制规模还有利于对技术等硬件方面的投入。从基础医疗诊所切入相比医院有利,因为可以通过租赁或者第三方外包的模式节约很多前期投入,控制运营成本,把价格空间让给用户,吸引客流。

第二种模式的好处有几个。第一是医生以服务为核心收入,不参与到产品利益中去,对获取用户信任是很有利的,尤其在儿科上,父母会非常在意医生的可信任度。第二,医生的服务是长期的,其工资直接和服务质量挂钩,他们有充足动力去通过服务留住病人,这让各类流程改善、服务工具、移动医疗真正有了土壤,也让医生有积极性去做这些。第 三,复制这样的医疗机构最需要的是品牌和人,一旦品牌被市场接受,价格合理,并且有合格的基础医疗医生加入,就可以快速复制不受地域限制,并且真正做到为大部分人服务,真正跑量。

总结来说,依附于公立医院资源的模式在前期看起来比较容易上手,投入的成本和产出预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模式无法建立自己的服务体系,在收费和长期服务上都有局限。最根本的问题是依赖行政资源,难以快速突破地域而复制。

第二种跳出体制的模式在前期可能困境更大,主要是人才和定价上的难度,从基础医疗诊所切入相对难度较低,比较容易控制风险。长远来看,这样的诊所才是可以吸引流量,打破服务和产品怪圈的模式,真正让医疗为大部分人服务。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