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从中兴到联想,渠道平台商强势逻辑为何是硬伤?
互联网时代孕育了所谓的电子商务平台。
早期的平台为了积累品牌优势与人气,多方面手段结合并且进行销售让利,与优质产品缔结销售协议,然后凭借此项优势,在平台大战中脱颖而出。
此后,渠道平台流量越来越大,人气也越来越高。而后,平台开始勒紧产品入口,挑选入驻产品,入驻费用不断提升,目的之一便是为了降低平台成本。
而卖家对于平台的依赖却越来越高,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联想如此,此前的中兴亦如此。
这本就是无可厚非,可是越来越强势的平台真的只满足于此吗?
如今两大电商平台天猫与京东,已成为国内电商线上市场的两大流量入口。
越来越多的卖家转战线上市场,对于平台商来说是时代的趋势,也酝酿着更大的机遇。
目前实现盈利的平台并不多,因此流量变现依然是平台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于是,平台商以战略调整为由,不断提升卖家的年服务费等,也就成为了平台商的盈利来源之一。
而越来越多的费用调整,使一些盈利能力差的卖家,只能选择放弃平台。
平台通过这样的手段对卖家进行筛选,使得平台卖家永远只能是那些有较强盈利能力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渠道平台难免沦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具。那么,平台的情怀在哪里?
平台为刀俎,卖家为鱼肉?
卖家入驻平台后只能遵守平台运营规则。而运营规则一旦调整,卖家也将只能遵从调整。更何况如今的平台越来越强势,只要你还想依靠平台的流量只能忍气吞声。
当然,诸如刷单刷信誉的卖家,也是在平台规则内借助外力来套取平台流量。
虽然是一种造假行为,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台、卖家、物流商、外界环境都需要做出调整,相对来说也是卖家的一种反平台的行为。
平台烧钱进行运营,积累了卖家和人气。在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当然是以平台未来的潜在价值为评判标准。
所以再烧钱的平台,只要还有价值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但是卖家就不一样了,一旦平台规则发生改变,其运营策略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卖家的生死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平台所决定的。
现在的自媒体平台、直播平台无不是如此。
作为平台的内容服务者,对于平台规则的改变只能听之受之。封号、禁言、屏蔽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有平台协议,用户的保障依然不够,他们依然是弱势的一方,而强势的平台只要以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便可以决定平台入驻者的命运。
这就是当下互联网平台的一些服务,服务提供双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平台与平台服务者之间最大的问题,也是平台最大的隐患。
平台强势是好事也是坏事?
对于平台来说,越来越强势或许可以证明平台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或许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平台的强势对于卖家来说或许更多的是不公平。
有强就有弱,平台强势,相对的卖家必然处于弱势。上下架卖家产品、调整产品价格,对于卖家来说,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有时候是致命的。
继续发展下去,平台越来越强势,卖家的不满度将越来越高。
而平台或许会通过自身优势自营产品,进一步取代卖家的位置。这样一来卖家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相反的,如果卖家对平台失去信心,平台的聚合力将会越来越低,品牌效应也会大打折扣。这样下去,平台还可以继续强势?
渠道平台太强势,也是平台的个性。或许平台不是有意为之,可是不得不让卖家认真对待,谁能保证下一个被下架的产品不是你的店铺产品?
而如果你的产品被下架还能再次快速上架?不见得。
而平台的强势是平台的一个选择,也为其埋下了隐患。与卖家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平台如何取得卖家的信赖?
这个硬伤短时间内不会消散,而且极有可能引发行业的恐慌,所以需要慎重行事。
笔者认为渠道平台虽然目前是一个重要的电商流量入口,有着一定的优势,可是对于平台来说,毕竟卖家才是平台的基础,极端的强势行为必然会对将来的平台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卖家来说,平台的强势也会让他们重新认识平台。是否会因此,改变平台店铺的运营策略,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作者:耿彪 | 来源:iDoNews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