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财市场升温 这家公司要做“创业者的银行”
DoNews 7月22日报道(记者 周勤燕)2013 年,余额宝问世后,个人理财市场被引爆。去年以来,企业资金理财市场逐渐升温,受现阶段很多企业在流动资金理财上的需求带动,切入企业理财市场的非银行机构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有国资、大型上市企业等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玩家,甚至一些原来的 P2P 平台也做起了企业资金理财的生意。
这门生意的出现有土壤原因:一是流动性宽松,市场上不缺钱。二是企业发展经营中,产生了资金沉淀,这部分资金可能来自于营收、应付账款或者是 VC/PE 的资金。
以企业获得的 VC/PE 资金额为例,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数十亿风投资金,在整个 2014 年,风投金额超过 150 亿元。
而现实情况是:创业企业一方面有大量资金涌入,另一方面,除了购置固定资产外,在日常经营中有大量现金留在银行账户上,没有实现企业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有 56.4 万亿元存在银行账户。
新兴企业资金管理平台“奇点金融”在 2015 年初发现了企业现金管理的需求,断定这将是个 10 万亿的蓝海市场。当时,其创始人兼职 CEO 吴一明带着在 YC 孵化器的工作经验回国,遇到正在创业的姜海舟。姜海舟的公司当时完成了第二次融资,想找一个银行存一下融资资金。连跑了几家公司后,发现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存活期,但利息很少。
接着他们又发现,创业圈子中有很多有团队都面临这个困扰,有闲置资金不知道该怎么配置,活期利息低,投定期理财产品又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当时他们找到著名投资人王刚,想让王刚投资。聊了两次后,王刚打电话给滴滴,发现滴滴也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趴在银行活期的情况,觉得奇点金融项目可行,对他们进行了入股,成为奇点金融的投资人。
而美国的情况是: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有 54% 的企业通过外部机构来进行企业资金理财。吴一明介绍,美国的创业团队在硅谷银行注册时,会被要求填写资金在不同渠道的分配比例,默认钱不会放在银行里。
姜海舟和吴一明当时判断,做一款面向企业的“余额宝”是可行的,两人很快确立了做“创业者的银行”的定位。以 TMT 创投市场为切入点,上线了奇点金融项目。
作为一个新市场中的新玩家,奇点金融早期面临资产端和客户端双边资源的匮乏问题。
启动初期,吴一明和姜海舟在拜访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时是被拒绝的,因为资金量太小。而企业也存在资产安全方面的担心,
与个人理财需求不同,企业理财将安全性和流动性放在首位,收益率是其次。同时,此类对公业务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其他第三方机构,而是银行。
企业在将钱从银行交给第三方去管理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信任。信任体现在四个维度:市场、销售、金融产品、以及综合方案。
吴一明回忆,奇点金融的第一个客户是蓝鲸直播。由于创投市场是一个网状结构,布满了投资人、创业者等节点,奇点金融最开始从身边的节点切入,其一多半的客户是由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推荐。
截至到目前,奇点金融服务的企业客户超过 1000 家,管理资金超过 12 亿元人民币。
吴一明认为,奇点金融有两方面优势:
一是对金融机构和产品筛选和把控能力。在底层资产端的选择上,奇点对接的是可刚性兑付资产,不做任何风险配置。选择的资产领域为:银行、券商、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在这四个领域中寻找有刚性兑付能力的机构。
目前奇点金对接的资产端包括 50 多家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从 350 款货币基金和 200 支资管计划里挑选组合,提供预期 3.5%~5% 的活期收益,企业可随时发起赎回,资金在 T+1 日可到账。
吴一明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公司有 1000 万元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里存活期,一年下来只有 3.5 万元,放在奇点金融平台上一个月有 4 万多收益,是银行活期收益的 14 倍多。
根据他的推算,一般有 1000 万闲散资金的公司通常是完成了 Pre A 轮融资,公司规模差不多是 10 个人,每个月多 4 万元收入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养活 2~3 个人,或者多做一轮投放。
二是切入的是 TMT 细分市场,懂创业公司的需求。目前,奇点金融的主要客户有两类:一类是想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创业团队,一类是想让账上资金有短期出路的观望资本。
对于创投公司,奇点金融针对不同的公司定制不同的资金配置方案。吴一明介绍,“具体会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以及每月收支和现金情况。如果创业公司有其他财务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会帮忙。”
但,包括奇点金融在内的整个企业资金理财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市场刚刚觉醒,互联网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高,如何盘活市场,提升资金使用率,成为行业共同需要解决的方向。
融资方面,今年 4 月,奇点金融完后才能了 A 轮 3000 万元人民币的融资。由阿里联合创始人吴咏铭创立的元璟资本领投,艾瑞资本和华钦投资跟投,天使投资人、挖财 CEO 李治国也进行了跟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