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互联网进军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是福是祸?
互联网崛起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将人们在生活工作变得不再遥远,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随着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人们的成了手机一族、网络一族、网友一族,本来春节假期回家是看望父母亲朋的时间,除夕看春晚,但是一些人长时间沉迷于玩网游、抢红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渐渐变少,传统文化传承还能有多少流传下来?
今年是农历丙申年,是猴年,新年还未到的时候大家就关于六小龄童老师能否上春晚一事针锋相对,得到无数网友的力挺,但最终还是无缘春晚。我们无法去评判春晚导演的选择,但是春晚越来越多的加入互联网的因素也是与去年的时势有关。可以说去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众筹、O2O、VR等行业都迎来了很大的发展,技术创新、资金链稳固、事态进展顺利,互联网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变革,颠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无论是去年的微信还是今年的支付宝,身处家中的你们是否觉得年味在一点点流逝,反而互联网在一点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传统的节日也不可避免。
如果说去年的微信红包是红包百年的开端的话,今年的红包已经相当完善,支付宝、微信以及其他各种平台的红包、礼券、福包等充斥着整个新年,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温馨的场面,都说人工之能会越来越聪明,直至超越人类,然而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改造已然悄然而至。没有了抽奖赢礼品,没有了吃好吃的穿新衣服的喜悦,没有了看电影玩游戏的新鲜,只有一桌人围一起拿着手机刷红包、玩手游、打麻将,似乎回家过年是一种任务,家人之间的交流少了,聊的都是谁谁谁领了多少红包,谁谁谁该发红包了。年还在,年味却淡了,传统节日的气氛也少了许多充实。
除夕夜大家的统一动作是“咻咻咻”“刷刷刷”,反而看春晚的人少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亦或者是聚在一起的家人们相互交心的机会少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之不小,有了互联网大家打麻将可以在网上玩,拜年可以通过手机发个红包,发个拜年视频,或者干脆转发一条拜年信息,或许人们之间的距离感没有了,但是掺进了其他元素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的流逝,流传百年的手工技人们面临着没有人接班的窘境,就如上图所示传统的脸谱工匠们再难收到徒弟教授这一绝活,多少民间艺人的技艺已经失传。这对于洋洋几千年文化的大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
然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中,仍有一部分人愿意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他们希望将这些传统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们。而从这些方面来说互联网又可以说是最大的平台来进行传统技艺的传播,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1、搭建传统文化平台,让更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我们可以尝试搭建一些以教为主的学习平台,请一些老技师们在平台中进行教授,从视频、文字以及图片上来将技术分工。当然涉及到一些工艺的核心配方秘密等就需要进行保密设置,正式成为弟子或者传人后再进行教授等等。
2、宣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的技艺需要流传下来,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的财富,是老祖宗的遗产。我们不能忘本,不能让这些文化之精髓在我们这一代断绝。建立文化传播平台,使较、学、宣传相结合,掀起真正的文化传承之风。
成语大赛的暴热说明国人对于知识类节目以及古老文化的认可,就商业价值来说文化传承领域当然有很多机遇。面对当今传统文化严重流失,急需人们正视传统文化,取精去粕,借着互联网的东风,竖起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大旗,将老祖宗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去。
无论是春节还是中秋,回家的子女们多陪陪老人,看着他们的笑脸你们的心里或许会更加宽慰。
作者:耿彪 | 来源:iDoNews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