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专栏:移动医疗创业如何摆脱“莫比乌斯环”困境?
相对于其它创业领域而言,移动医疗关系到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变化,政策的监管有可能比出租车市场更为严格,并且医疗行业并非单纯的逐利,还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导致产品在运营方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然而即使面临这些问题,仍然挡不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钱和热情,从去年至今,已有2000余款APP上线,从健康管理到在线咨询、从上门送药到线上挂号、从比价团购到智能硬件无所不包,仅2014年市场规模便高达30亿元,预计2017年将高达200亿元。
其实,在我看来,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其实应该用千亿来估算,只是现在互联网只是切入了医疗领域很边缘的一部分,限制了这个市场规模的想象。
例如在线挂号,并没有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固定总数并未增加,只是和在网上买火车票一样,不用再大半夜的去医生排队到天亮,还是挂不上号。还有上门送药服务,大部分药店都在我们生活半径一公里以内,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这个服务的。
当然不是说上门送药是没有价值的,它还是切入了用户的需求。比如用户不方便出门,比如晚上附近药店没开门,只是作为传统药店的补充。
从这一点上来讲,互联网医疗目前的处境就是这样,只是作为传统医疗的补充进来的,而并非和出租车市场一样,意欲颠覆整个规则,可以说在医疗这一块,互联网是无力进行颠覆。
抛开监管不谈,医疗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对创业团队来讲,从产品、运营到推广,需要跨界人才,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医疗,这依然非常困难,要知道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团队会采取莆田系民营医疗的手段,但是在移动医疗领域,莆田系的手段早已落伍。移动互联网讲究的是,专注、极致和口碑,这些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非常严格。
而从产品设计和运营上来讲,医疗领域不同科室的医生,其需求差别非常大,甚至对不同疾病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许多需求都是非标准化的,移动医疗创业者做出来的产品功能满足了这个医生,却满足不了另外一个医生。
从定位来讲,整个产品的核心并非为用户服务,而是医生。医生在医疗体系里处于最核心位置,却实际上游离于移动医疗之外。移动医疗在资本、创业、媒体都非常热,却一直热不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核心——医生。
一项针对三甲医院医生的调查报告显示,除好大夫、丁香园等PC时代的老牌互联网医疗品牌外,医生普遍对移动医疗所知甚少,连春雨医生这样较大的移动医疗企业,三甲医院医生的认知度都还非常低。
从图中可以看出,医生的核心需求在于:增加收入、行医辅助、提升知名度、医术提高、同行交流这几方面,而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如何增加医生的收入。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当前体系下,医生面临的风险和收入不成正比。而这正是移动医疗的突破口。对于创业者而言,移动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一,提升医生收入;二,解决患者看病流程的体验。
否则的话,创业者往往容易掉入莫比乌斯环的困境中。所谓的莫比乌斯环困境就是,陷入无限循环,创业者只能陷入烧钱买用户,用户流失,再烧钱买。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移动医疗的出现不仅应该解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更应该做到是利用互联网让医疗资源变的更均衡,从这一方面来讲,也容易获得政策的支持。
要避免莫比乌斯环的困境,移动医疗的创业者不仅仅应该瞄准一二线城市,重点应该到三四线城市,而政策也应该松动,让三四线、甚至农村的患者不用千里迢迢的转辗于一线各大医院,可以足不出户、省出时间和资金享受到三甲医院的问诊。
当然有人会说远程医疗问诊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误诊”这个风险即使是当面诊断也是存在的,许多医疗设备普通医院都可以提供,关键在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经验,这才是三四线医院最缺少的。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移动医疗类APP活跃用户中,一线城市仅占到13.2%,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则占到接近一半的比例,而在收入方面,1999元以下的接近45%。
而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也可以提高收入,医疗资源也得到有效的均衡。
而从整个移动医疗的生态来讲,未来趋势一定是一站式的就医体验,移动医疗需要做的是完成患者就医的闭环,这对创业者的要求会非常高,不是说没有机会,而是BAT的机会可能会更大,因为BAT只需完成投资和整合。
进入2015年以来,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向下行,传统行业向上行,我之前也一直在强调互联网并非是颠覆者,它做不到颠覆一切,尤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行业,它只能采取合作的方式,去优化行业的资源,这是互联网能办到的事情。
至于,移动医疗究竟能走多远,怎么走,更多的还是依靠有关部门和行业本身的思维转变,互联网也只能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作者:张珞阳 | 来源:iDoNews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