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信息诈骗联盟启动《民声法庭》普法电视栏目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遭遇电话诈骗,招致财物损失,愤而追究运营商监管不力让骗子横行之责……因为电话诈骗案件频发,运营商被诉诸法庭,甚至被斥为诈骗“帮凶”的案件不时发生。究竟,运营商在电话诈骗案件中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4月13日,深圳大学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内,一场围绕电话诈骗的口舌交锋正展开。深圳法律界知名的大律师潘翔、李军,以及深圳广电集团皇牌法律节目支持人陈晗,在名为《民声法庭》的模拟法庭节目拍摄现场,就电话诈骗案中的法与情激辩。

“这其实是反信息诈骗联盟在社会普法上做的新尝试”,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中心民警吕福志介绍。据了解,“天下无贼”反信息诈骗联盟希望通过电视栏目,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向民众普及防信息诈骗的知识及法律常识。除了深圳市公安局、腾讯公司、深圳广电集团等联盟成员大力推动外,这项创新的公益普法活动也得到了深圳大学法学院的大力支持,《民声法庭》落户深大模拟法庭教育示范区,还得到了法学院领导、师生的认可。

模拟案情:运营商未关停诈骗号码,用户受骗怎么办?

   《民声法庭》第一期模拟案例围绕电话诈骗展开。据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中心民警吕福志介绍,该中心总结了近期电话诈骗案件的主要特征,归纳出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案例供讨论。

   模拟案情显示:A市冼先生在接到社保诈骗电话,被犯罪分子骗取钱财之后报警。几天后,冼先生在新闻中看到B城市警方公布的近期高发的诈骗号码,被骗的冼先生通过核对,发现公布的号码与诈骗自己的号码相同。愤怒的冼先生拿起家里的座机尝试拨打,发现这个诈骗号码占线还能使用。

于是,冼先生向C城市V运营公司提出索赔。而C城市V运营公司认为由于警方公布了诈骗号码,而且没有直接通知运营商关停,所以不应该给冼先生赔偿。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异地通讯运营商接到异地警方公布的诈骗信息后,是否需要关停涉案号码,并对相关涉案号码所造成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

争论焦点:警方公布诈骗电话,运营商有义务关停?

事实上,由于电话诈骗案中,诈骗份子往往使用了多种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展开诈骗,运营商是否成了诈骗案的“帮凶”已被社会争论多时。围绕上述虚拟案情,控辩双方律师围绕六大争论焦点问题展开了唇舌交锋。

第一个争议焦:警方公布诈骗电话后,通讯运营商是否有义务关停诈骗电话?

第二个争议焦点:警方公布诈骗电话后,这些电话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并且使市民上当受骗,运营商是否有义务对被骗事主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第三个争议焦点:为什么需要公安机关公布和提示涉嫌诈骗的电话号码?公安局通过媒体公布诈骗电话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应?

第四个争议焦点:通讯运营商不愿意关停警方公布的诈骗电话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五个争议焦点:面对猖狂的信息诈骗,通讯运营商是否应当履行社会责任?

第六个争议焦点:关于通讯运营商履行反信息诈骗的责任方面,法律规定是否应该更加具体和完善?

运营商关停诈骗电话不力 电话诈骗风险无处不在

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中心民警吕福志在《民声法庭》中透露,该中心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通知深圳的电信运营商关停各类诈骗电话6000多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运营商无法第一时间关停。“这其中包括外地的诈骗电话,和相当一部分的以170开头的虚拟电信运营商的电话号码。我们希望电信运营商能够进一步加强与警方的配合,对所属公司的诈骗电话第一时间加以处置,并且主动从源头上清理非实名的电话,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诈骗电话的发生。”

事实上,诈骗份子使用的诈骗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腾讯安全专家蔡超维分析,诈骗分子一般是通过网络改号软件,利用“透传”等技术,实现在用户手机上来电显示指定的服务号码,博取用户的信任并进一步实施诈骗,给用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2014年全年,腾讯手机管家用户举报的诈骗电话就超过7226万次,2014年全年诈骗电话用户举报呈现爬坡式增长,电话诈骗风险无处不在。”

反信息诈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吕福志民警建议,广大用户及时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进行识别,比如腾讯手机管家的骚扰拦截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有效识别、拦截大多数诈骗电话,能够及时提醒用户存在诈骗风险,大大减少了用户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