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想的收购:谷歌、欧洲市场和无息贷款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核心提示] 联想一下和安卓阵营的带头大哥谷歌关系密切了很多,以后谷歌继续把自家的专利池做大在移动终端的战场上厮混,联想则专心把硬件做好,大家各展所长,看来是很好的搭配。

本文首发于 《商业价值》 ,原文《联想:买的是 Moto 看中的是谷歌》,作者:商业价值资深记者 张思  

杨元庆的电话终于响了,打来的是谷歌 CEO 拉里. 佩奇,两年前谷歌刚刚收购摩托时杨元庆就请他到自己美国的家中做客,并且表示:任何时候谷歌不想做摩托的硬件生意了都可以找联想。

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谷歌的世界里容不下“硬”摩托。

杨元庆一周内豪掷 53 亿美元,先是毫无悬念地收购 IBM 的 X86 服务器,后是大摆迷魂阵之下收入了 Moto,这一举搅黄了一小撮 IT 编辑记者的大年三十,不过他给出必须这么做的理由:1、通过收购进入关键市场(主要指美洲市场);2、获得优秀的品牌——摩托罗拉;3、获取宝贵的知识产权;4、拥有更丰富的产品组合;5、更优秀的人才。

充满争议的收购

但这笔收购注定充满争议,杨元庆的这些理由都有反驳的空间:

1、买美国公司不一定就能进入美国市场。之前并购 IBM 的 think pad 就是一个先例,美国市场并没有因为收购 think pad 就对联想敞开大门,订单都流入了 HP 和戴尔手中。

2、摩托的品牌影响力早已江河日下,产品也如是。

3、摩托当年做出“明”的中国的核心团队早就投奔小米了,全球的团队也在谷歌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中所剩无多,特别是有雄心抱负的早就不屈于在谷歌做“二等公民”,选择离开了,因此收购人才一说也有些折扣。

发布会还没结束,港股开盘,联想股价下跌,杨元庆淡定的表示:早就已经料到了,不期望市场如此快速的理解这次并购的意义,年后再看!

用制造和运营置换创新时间

从这两次连续大手笔的并购来看,体现了联想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战略定位——就是要 继续强化自己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份额,在未来激烈的产业格局变化中,凭借制造和运营能力先让自己居于不败之地,为后续提升品牌和创新换取更充分的时间窗口。 杨元庆很清楚:在短期内,拼创新联想是决计斗不过美国厂商的,甚至跟邻国三星比也很难取胜。但是说到制造和运营的能力,联想却谁都不怕——这的确是一块毛利率并不高的市场,然而在一片“学习小米”、“抛弃生产线”的声音之下,制造业的生意总要有人去做,联想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在 PC 实现了规模效应之后,又在针对企业级的 X86 服务器以及移动设备两个领域相继出手。

从联想的收购轨迹来看,一路走来都是通过并购换来市场(在日本收购 NEC,在欧洲收购 medion),而这个做法也算是走得顺畅。如果非要旧事重提当年整合 think pad 的亏损,那么不妨今天再来看这宗并购:已经蹿升为全球第一 PC 厂商的联想在供应链、渠道等多方面所向披靡,即便是昔日的 intel 也要给联想几分面子。

在运营以及执行力方面,联想可以说已经修炼到了最高级。杨元庆坚信此次收购会成功,作为摩托并购后,整合的操盘手——刘军也已经立下军令状:2015 年实现扭亏。没有之前制造业打下的功底,他们是不会有这份自信的。

谷歌、欧洲市场和无息贷款

而且通过这次并购,联想一下和安卓阵营的带头大哥谷歌关系密切了很多,杨元庆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谷歌会在专利方面给予联想保护。以后谷歌继续把自家的专利池做大在移动终端的战场上厮混,联想则专心把硬件做好,大家各展所长,看来是很好的搭配。

最后看品牌,尽管摩托在中国已经偃旗息鼓,但是在美洲市场,以及欧洲市场摩托显然要比联想的号召力大,另外作为通信老牌企业好歹也在全球积累了 50 多家运营商关系,还不算零售渠道,这对于期望智能终端国际化的联想就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杨元庆认为这笔买卖划算的理由:有 15 亿美元的金额是在三年后支付,相当于谷歌提供给联想三年无息贷款。说完后他哈哈大笑,其实杨也是混迹商场多年的人,难道一笔买卖是不是真的值他会不清楚?

其实相对于商业上的风险,联想这次收购的最大危险在于自己的心态——今时今日的联想多少有些信心爆棚,心态与当时收购 think pad 时的如履薄冰大相径庭。这才是兵家之大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