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公益从业者最大的相同点是对事业的热情和执著。共同的特质说明具备合作的基础,怎样在合作过程中探索我们的成功经验,就是我想带给大家的感想。
( 注: ThoughtWorks 有三根支柱(Three Pillars),其中 P1 是经营可持续的业务;P2 是推动 IT 变革,追求软件卓越;P3 则是在全球范围利用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公正。目前国内的公益行业资源短缺,能力没有达到商业运作的要求,它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软件技术帮助公益行业并提升社会服务?这是 ThoughtWorks 中国区 P3 设立的目的。)
ThoughtWorks 相信敏捷和精益存在着根本区别:敏捷关注迭代过程中产生的工作量;精益强调在一个项目上花的时间,多则浪费。
敏捷和公益
案例一:阳光书屋
阳光书屋的宗旨是为了弥补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也给农村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资源。
阳光书屋是非常精英的团队,ThoughtWorks 前期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后期二次开发的时候能够独立运作。这个项目对我们的经验就是 我们寻找任何一个跟信息化跟公益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个机会线下的情况,即机构与项目的成熟度。 比如说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如果线下渠道不充分的话,它面临的转型风险非常大。
案例二:开放课堂
我们在整个项目中进行了分布式开发,采用四方合作的形式,有公司的员工、四川高校的师生,还有四川当地的创业公司,在全国进行了很多线下推广。开放课堂经历了长期的精益开发,已经转型为专业注册运行的公司。我们不但要帮助他们开发产品,还要帮助他们成长。我们希望可以和公益机构一起走的更远,真正的解决受助人群的需求。
开放课堂是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线上课件自学提供对学生更有趣的学习方式,进而习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受助方来说,跟公益组织的合作不要仅限于公益活动,因为公益机构的资源有限,我们希望所有的科技圈和科技企业要给公益机构更长的时间,帮助他们走的更远。 我们投身社会事业的最终目的不是公益实验,而是持续改变。
精益和公益
我们在跟很多公益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
- 努力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关心真正问题之所在。
- 需求非常多,但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痛点,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把项目做得更充分。
案例三:心声 App
心声 App 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帮助聋人和普通人持续对话的应用。它之所以能持续到今天,就是靠开发者不断和聋人沟通找到真正的需求。不久前它被评选为 2014 年哈佛种子奖,它的成功来源一定是社会创意家的精神。 不断获取驱动力的来源需要我们赋予代码更多情感与使命。
案例四:立人图书馆
最后一个案例对我们来说不是很成功的案例,为什么要分享这个失败的案例?因为我觉得它更珍贵。立人图书馆致力于搭建乡村的图书馆网络,我们跟他们沟通过程中,发现所有的人在捐书过程中都可能都捐到立人图书馆,这样造成志愿者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图书馆所需要的书。我们的工程师根据这个需求设计了一款手机监控应用,只要把图书编码一扫就可以看到图书馆是否需要这图书。机构最后停止使用这款手机应用,我们对此的定义就是失败。
首先我们投入的人力和资源只是开发了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的系统,它下载的时候会是单独的应用,但是不能形成社区,图书馆也没有资金再去支持后续的维护,也无法开发新的功能。图书馆所有的资金都用于机构的发展上,信息化是否是它的真实需求,我们当时并没有搞清楚。 这是所有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常常进入的误区,什么都希望用代码解决,但是你不要忘了人的感情的沟通。 我希望大家在做一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走到社会当中,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探索反向创新
根据我刚才举的四个例子,反向创新就是在条件相对极端的情况下怎样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比如说公益机构人力不足,IT 资源有限。所以,一个成功的公益科技产品首先一定要有线下成熟的条件。你要开发一个新的东西,一定要把更多的投入线下把渠道打通,这样才能实现公益产品的功能。
我们进行公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首先要改变受助者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持续的改变。 我们不能仅仅投入一两次就希望改变公益行业,而是跟公益行业一起走的更远。
- 要形成低成本思维。 受助者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原来企业在捐助电脑的时候,我们都愿意要高配置的电脑,最后发现是浪费。因为乡村孩子跟城市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压根用不到这么高级的电脑。
- 最后一点, 我们希望科技工作者们真正了解需求,对你的公益产品投入感情。
(本文根据 ThoughtWorks China P3 中国区负责人周妮娜在 MIIC2014·极客公园公开课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