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 600 段 3 分种视频,「一见」想替代传统 FA 沟通创业者和投资人
一见是一款可以让投资人和创业者双向对接的服务平台,旗下有投融资直约平台、视频媒体、V-Hunting 活动及全球创业空间联盟。
「创业找投资真的是一个体力活,每一轮融资几乎要见到 10~20 个投资人。」一见创始人范晓燕在自己的上一轮创业中,融资过程遇到诸多难题,自然而然发现了一个刚需——帮投资人和创业者更有效率的融资,并且融到对的钱。
一见由此而生。
「很多 FA 帮助创业者融资之前,会先于服务签订协议,这就导致了 FA 注定不会去中介化,靠人力和服务赚钱。其实这是创始人后续接受服务时候的霸王条款,你无法保证自己得到相应等值的服务。」这是范晓燕的观点。
与 FA 不同,现在尚未盈利的一见,将自己的未来盈利模式定位为提供标准化服务,「避免自己走入 FA 的领域,而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有产品基因的互联网公司,用产品力「撮合」投资人和创业者」。
一见的创立是希望在投资人和创始人中间去中介化,用最高效的手段帮助到双方。
3 分钟内切中创业要点
「一见」取名自「百闻不如一见」。
创立之初,最开始的产品形态是为创业者拍摄面对创始人的 3 分钟视频 。用视频取代传统 BP 或者 Word 形式的自我展现。在 3 分钟内,将项目展现给投资人。但是,一旦要通过视频来表达自己,真实度就大大提高,BP 可以抄袭,但视频一定是发自肺腑的表达。相对文字和图片,视频夜更立体直观。在 A 轮以前,投资人奉行投人,视频可以更好的树立第一印象。
一见上目前有 5000 个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拍视频,在投融资业界目前是少有的。壁垒在于,拍视频不难,但如何帮创业者拍一个能够解决融资的 3 分钟视频很难。这就需要在 3 分钟内,清晰切中要点:
1、创始人为什么做这件事
2、创始人怎么做这件事
3、自己的优势和差异
4、未来的远景
总结来说,要说清楚「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有什么能力做这件事,你能看到多远。」
最开始,一见也曾想过视频要不要收费,但最后决定面对一切创业者免费提供服务。这背后的逻辑是:一是不靠视频服务赢利的公司,一旦收费,很可能因为商业变现,失去应有的判断能力。一见想保证自己主动筛选项目的权力。
一见认为,优秀的创业者真正的刚需不仅仅是找钱,而是找到对的钱。因此在平台上,也会对投资人进行曝光,为投资人拍摄相应的视频,并通过数据模型精准匹配双方。
数据模型在算法上会着重三点:
1、方向,如工业 4.0、VR 等,这也是投资的赛道维度
2、行业
3、融资阶段,天使、pre-A、A、A+
在产品上,一见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开放」和「平台」属性
1、开放
创业者和投资人基于认证之后,可以互相交流。创业者认证的前提是提交项目介绍、个人简介,确保自己是真正的创业者,节约投资人的时间。投资人也需要递交自己的机构信息和相关背景资料。
由一见认证之后,创业者可以看到投资人的信息、相关报道,可交换电话微信。投资人,可以申请查看 BP,创始人对投资人也有预判,得到允许后,投资人方可查看。创业者也可以设置 BP 完全公开。
2、平台
2015 年 9 月 9 号发布 1.0 版本,邀请制注册,投资人和创业者必须有邀请码才能进入,第一个版本还是一个私密封闭的社区。2016 年 2 月 2 号,2.0 版本更迭,非投资人和创业者也可以进入,用户增长了几十倍。更多第三方如媒体、服务机构的加入也让平台生态逐渐完善。
「约见」功能
一见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在国内有一万多职业投资人,活跃投资人 3000 多,而在其平台上审核认证超的投资人过 1000 人。
投资人是非常看重时间的人群,效率是其痛点之一。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投资人来到平台,一见会帮助投资人做出初级的判断,判断项目是否靠谱,目前可以通过五个维度:
1、项目真实性:对平台提交项目的创始人面试,电话调查,查看其网页或者 App 等产品。保证只有联合创始人以上级别的创业者在平台上直接对接投资人。
2、团队真实性
3、产品使用
4、市场资料
5、数据维度和简单资料
其次,投资人原有的工作方式是通过朋友或者自己的其他渠道获得创业者信息。一见最新版本推出了「约」功能,允许投资人点对点、面对面约见创业者。
创业者在加入投资人的约见时,可以看到投资人的大体位置信息,但不能看到投资人的具体位置,这也对投资人做了一次信息保护。
「约见」功能的推出,可以把线上和线下资源更好打通。
投资人在大厅可以发起「约」,通过约合理安排自己面试创业者的时间。提前规划,集中时间约见创业者。所有创业者可以报名,投资人进行筛选,当天进行线下约见。
目前,一见的团队有 30 人,经历两轮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人是戴志康。
范晓燕自己的观点是:最后真正留下来的平台,最重要考虑的一定是能给双边用户带来多少真正的价值。真正的价值,一定不是仅仅代表投资人或者创业者某一方的利益,而是能客观公允的站在更多第三方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