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一段看似美好的流言蜚语

[核心提示] 朋友圈的秘密掀起了一阵流言蜚语,然而这款博得一时关注的匿名社交产品能否获得持续活力呢?

没错,我要写的不是糗百的秘密,而是无觅的秘密。无觅此前致力于个性化阅读,通过智能算法推荐内容,提升阅读效率和体验。其口号是智能猜出用户喜欢的文章。然而在产品反响平平之后,无觅突然转向匿名社交领域,这不口号都变了:

来自朋友圈的匿名爆料

只不过潜台词没说出来: 让世界上的秘密无处藏身。

前不久朋友圈铺天盖地的秘密爆料,一度引发「混乱」局面。对此业内人士看法不一,但秘密确实小火了一把,不过我对于这个应用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值得肯定的地方

  1. 推广: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从微信的朋友圈知道秘密的。此前朋友圈也有过类似的产品推广案例,如疯狂猜图、百度魔图、魔漫相机等。相比于其他产品,微信的熟人关系会带来信任感,更易促使用户点击安装。另外,秘密也让用户主动加入推广的行列,查看朋友秘密的前提是要有三个好友,你可以邀请好友注册。

  2. 定位: 秘密定位于熟人关系的匿名社交,区别于微信、陌陌。产品差异化会给秘密带来竞争优势,但着只是从解决了用户的初步兴趣,如何保持用户粘性,建立完善良性的运营机制更为重要。

差异化的匿名社交

某天你和朋友们想找点刺激性的运动,于是约好来到了一家「密室脱逃」工作室,开始了探秘之旅。密室里有机关、幽灵、恐怖音乐,经过千难万险你们最终逃脱成功。在逃脱的过程中你们一定会互相帮助交流方法策略,这种互动会巩固朋友间的情谊,让彼此关系更加牢固。

人与人的关系向来都是因为「共同经历」而使情感加深或者疏远,是以事件为中心,行动为主线。秘密是以话题为中心、爆料内容为主线的延伸讨论。不可否认爆料是极其吸引焦点的,但是社会是由关系组成的网,没有社交关系的产品是伪社交,会爆发但不会持续。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中美两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美国人喜欢冰球、橄榄球、NBA 这种崇尚身体力量对抗的粗线条项目,中国人喜欢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这种玩技巧、手感的无身体直接对抗的项目;美国人开放、独立、乐于分享,中国人则相对保守、含蓄、内敛、低调。 所以在面对一条爆料信息时,美国人习惯把注意力放在爆料内容上,中国人习惯探究爆料内容背后的企图上。

有人说了,这个弊端正是实名制惹的祸,匿名之后自然没有这些烦恼了,那么请问爆料的需求是什么?爆料的需求无非是获得关注、吐槽、探索、分享,匿名解决了身份关系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信任感缺失、不易获得关注、分享成本大的困扰。 国内用户还是习惯于围观爆料而不是去爆料,制造内容的少阅读内容的多,对于秘密用户长远性的增长来说是一个挑战。

局限和风险

天涯社区曾经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产品的更新迭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管道变得更丰富,对即时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社区和产品机制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随后微博取代天涯成为了事件内容的集散地,因为微博的信息传播是裂变的、迅速的。微博编织成一张信息的网络,微博有大量拥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机构,所以其内容更易被用户关注,从而短时间形成焦点。

秘密和微博不同的是微博上是有用户基础的,有影响力的用户会促进内容的扩散,完全匿名的秘密则不能与之相比。哪怕爆料内容仅秘密上才有,最终还是要被分享到微信、微博或 QQ 上。秘密在下游,微博、微信在上游,下游的流量大小由上游决定。

微博上转发 500 条可能会被和谐,谁知道秘密点赞 500 会怎么样呢?还有,秘密需要通过手机号注册,这意味着它会读取你的通讯录。我会告诉你任何人都可以每天随意注册三个手机号么?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用户对于手机安全的担忧一直存在,因为手机可能会被你用来在网上消费,所以无论是微博、微信我都会禁止绑定手机号。你相信秘密团队,但是你相信黑客么?近年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的事件已经发生多起。

再者,你很难去判断爆料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其中隐藏着灰色空间,打压竞争对手、制造谣言都可能让秘密沦为公关阵地。从产品运营机制上来说,秘密还在完善阶段,随着用户增长和内容增多, 如何有效过滤掉垃圾和虚假信息,尽快在产品功能以及运营策略上梳理出一套体系来,将成为秘密是否能良性发展的关键。

内什么,爱的供养还是周笔畅的那版比较好听,幂幂你觉得呢?(编辑/诸神之黄昏)


最后不得不吐槽下秘密的 logo:

灰色的背景带着黑色眼罩的微信头像设计,怎么看都是觉得在默哀,下面这么多酷炫的头像不借鉴一下?

佐罗

V 字仇杀队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极客公园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 评论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