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离成熟还很遥远 | 极客公园
古怪的手腕计算器
早期的智能手表更像是探路的先锋,现在看起来古怪的不可思议。比如 1975 年 hamilton 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电子计算器手表 time computer/calculator,它需要一个极小的触笔来点击屏幕上的按钮,完成四则运算。这家公司不久后被日本的 seiko(精工)收购。后者于1983年推出了一款可以存储 112 位数字的带外置键盘的 data 2000 手表。当手表连接键盘时,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数据,显示在手表上。它随后的 uc-2000 系列,配有增强的键盘,内置 microsof basic,可以编写 basic 程序。
这种极具极客色彩的设备,在个人电脑才刚刚兴起的时代,自然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真正智能化的开始
早期的手腕计算设备并不具备强大的功能拓展能力。之后直到 1998 年,seiko 才推出下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手表计算机,ruputer。3.6mhz cpu; 128kb 内存和 2mb 存储空间,更主要的在于可以通过提供的 sdk ,为这个平台开发新程序,在 102*64 像素的 lcd 上显示运行结果,听起来是不是很兴奋?可惜,ruputer 和它随后的继承者 onhand pc 都没能获得市场认可。原因在于极小的屏幕和像游戏手柄一样的按钮。
不过,尽管 2005 年 fossil 推出的 fossil wrist pda 通过虚拟键盘和触摸屏来改善智能手表的交互,但这款运行 palm os 系统的 pda& 一样没获得成功。上市后一年内,售价就降了一半。这款 pda 可以称上最接近人们理想的智能手表概念的成品。它可与电脑交换数据,甚至配上极小的触控笔可用于手写输入。可是缺点一样包括小屏幕不易阅读,以及太重了。
同期的失败还有微软于 2004 年推出具备可以接受来自 msn 的新闻、天气、股票资讯的 spot(smart personal object technology )技术的手表。除了屏幕硬伤外,spot 使用 fm 无线电信号,而不是标准的无线网络技术,不仅成本更大,同时也意味着无法与其它智能设备通信,导致功能有限。最终,这项服务于 2008 年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