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o design 眼中的那些可穿戴设备 | 极客公园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更多的定制设计

在去年有很多智能手表的设计都是上面有很多按钮,想进行操作的话需要在那么小的屏幕上按来按去。这种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被手机的设计习惯给迷惑了,还是在用设计手机的思路在设计手表。就像当年微软用设计 windows 的思路设计 windows mobile 一样。

因此这些特殊的可穿戴设备上非常规的屏幕或介质的界面需要更多的定制设计,而不是照搬手机上的设计。例如它并不一定需要界面,和手机 app 结合即可(jawbone up、fuelband 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因为很多可穿戴设备是“穿戴”在人身体上的,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去考虑人体工学设计等等。

可穿戴设备不一定要智能

另外回到可穿戴设备的出发点,目前很多都是用来检测身体健康、医疗等用途的,所以它本身一定必须需要智能。

比如目前比较火的 jawbone up、fuelband 及 fitbit one 这些计步器很早其实就有,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由传感器构成的数据监测装置,这些所谓的可穿戴式设备本身不一定要智能,它本身监测数据、传输数据是不需要很强的计算功能的,这些完全可以交给手机或云计算。(类似电视与机顶盒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考虑硬件的换代频率。对于一个穿戴式设备,硬件本身是需要更新迭代的,它主要包括传感器和数据计算芯片两部份,其中传感器的更新换代频率是比较低的,可能几年内都不会有大的升级。而计算芯片部分的换代频率是很高的。因此应当更多将硬件设备本身仅仅作为一个超级传感器,将计算部分独立出来交给手机或云计算。

因此,可穿戴设备搭配手机 app 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考虑特殊使用场景下的设计

可穿戴式设备的很多使用场景是处于特殊情况下的,也正式因为可穿戴式设备等在这些比较特殊的使用场景中先天优势(解放双手等)是手机等做不到的,才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恰恰因为这些可穿戴设备方式使用场景特殊,这些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些使用场景。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走路已经是非常舒适的使用场景了,而对于正在爬楼、爬山、攀岩或骑车/摩托车等处于特殊但又比较普遍的场景下的人来说,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更强烈。因此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也要更多的去考虑处于这些人的需求去设计。如强光下能不能清晰显示、旧有的操作方式适不适合这些无法腾出双手的场景中去……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