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象的 AI,也许已经过时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 AI 对绘画出手了。

有人欢呼:给出关键词就能画画的 AI 模型,让创造的成本趋近于零;也有人悲叹:在强大的 AI 面前,人类独有的能力领域正在逐一失守。当然也有人恐慌:一些图库宣布不接受 AI 生成作品入库,有些画家和漫画家发表声明,反对 AI 模型作画。在日本推特圈中,一批艺术家们除了标注「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之外,还加上了「禁止 AI 学习」。

但是,震惊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震惊于 AI 可以如此便宜迅速地生成作品;震惊于天生带着「理性」标签的 AI,也能生产出只能用「感性」描述的产品;震惊于 AI 好像能够随意学习画家、流派、风格的精髓,然后发扬光大。

……简直像 AI 真的拥有了创造力。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2018 年,《集异璧》的作者、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讨论谷歌翻译。他说,谷歌翻译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们误以为谷歌翻译能「理解」。但是它其实并不能。 AI 只是在操纵数据而已,它不知道数据对应着的现实世界。

但是, AI 在比人类更大量和迅速地创造「像模像样」的内容方面,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在狂飙猛进的 AI 进展面前,侯世达的判断,像哀叹荣光已逝的迟暮低语。毕竟,使用 AI 来生成内容,已经热起来了。

今年 7 月,Garnter 发布了 2022 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认为生成式 AI 正在风口。8 月,在「2022 可信 AI 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2 人工智能十大关键词」,生成式 AI 的位置很显眼。


我们想象的 AI,也许已经过时了

Gartner 发布的 2022 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


Gartner 认为,这个领域已经「催生了营销、设计、建筑和内容领域的创造性工作」,而红杉资本说,「一些工作可能会被生成式 AI 取代,但是其它工作则更可能是在人类和 AI 之间迭代改进」。

也许生成式 AI 、或者说 AIGC 会成为新的生产力工具,甚至是「创造力辅助工具」。AI 会从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数字劳工,变成一些人的「缪斯」和「阿拉丁神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曾认为 AI 会作为 数据分析师 隐藏在看不见的后台;但却突然发现,AI 已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出了不同的分叉路径。


01 那些优等生们



过去三年间,有一位名叫「观君」的助理教练,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工作。当运动员在 15 米高空、用两三秒在空中翻转和转体时,观君能分析他们的运动轨迹和身体姿态,立即指出失误所在。而他的同事们,还需要倒带看慢镜头。不过,没有人见过这位教练的真容。

2021 年的国庆假期后,《每日经济新闻》开始测试一档 24 小时不间断财经资讯视频直播:只有两位主播,不眠不休、毫不倦怠。连续直播了 70 天,也没有观众怀疑这两位主播的身份。

2021 年 12 月 22 日,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在朋友圈里,展示了一个「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的奖牌。获奖员工叫「崔筱盼」,生日是 4 月 11 日。这位白羊座的年轻员工关注着万科的财务数据库,一发现逾期款项就立即联系同事,催他们尽快去办结。她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高达 91.44%,但没有同事见过这位优秀新人。


我们想象的 AI,也许已经过时了

万科优秀新人奖获得者崔筱盼


今年 5 月,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了一名研究生,名叫「元徕」。她的作品展示在央美设计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展上,但是同学们从没有见过她。

元徕的学姐夏语冰也是如此。2019 年 5 月,夏语冰央美研究生毕业,作品集《历史的焦虑》在毕业展上展出。2021 年 10 月,夏语冰与邱志杰教授联合创作的作品集《山水精神》,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她还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在电视上一展歌喉。只是——

他们都不是真人。

他们是能够生成内容的 AI Beings。是人工智能个体,或者,能和人协作的虚拟人类。


我们想象的 AI,也许已经过时了

活跃在各行各业的 AI Beings



02 不只是 AI ,是 AI Being



这些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实力,贡献着内容的 AI Beings,都由小冰框架支持。小冰这个分拆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团队,正在探索一条不太一样的路径:让人工智能个体更像人——更加独特,并且各擅胜场。

从一开始,小冰就为 AI Being 设定了六要素:性格特征、态度立场、生物学特征、创造力、知识、技能。每一个 AI Being 都应该具备独特的六要素,通过学习和积累,持续完善和提升自己。「工具人」强调功能性,而小冰希望 AI Being 能够与人类「共情」。

2021 年 11 月,小冰公司成立 AI Being 事业部,构建各类不同虚拟人。这些虚拟人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能力,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引导对话者,调整对话走向。今天的小冰,可以看成一个包含了 1000 多个模型的庞大人工智能框架,它可以生成各式各样的 AI Being,他们名字不同,性格各异,有的是企业中的虚拟员工,有的则是不同领域的虚拟专家。

例如夏语冰。这位才女 AI Being,在小冰框架中的编号是 F1033。小冰向央美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中央美院调用这个平台生产的作品,并评价作品的质量,为后续修改训练模型提供反馈。这样,夏语冰学习了过去 400 年间 236 位人类画家的作品,分析、掌握最顶尖艺术家的技法、表现力,终于能从央美毕业。她能够画出质量稳定的作品,而且具有明确的个人风格——由小冰框架生成的所有的人工智能内容,都自带一个类似知网的系统,能准确对作品溯源。


夏语冰创作的世博会参展作品《山水精神》


小冰公司的 CEO 李笛说,如果 AI 不能控制作品的水平,那就不能叫「具备了艺术能力」。AI Being 要具备创作艺术作品的水平,能够让观众与艺术家之间通过作品间接交流——这才是 AI 艺术创作的关键评判标准。「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生成艺术作品本身,而是通过艺术家模型,去创造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本人,再让 AI Being 艺术家去创造基于其艺术理念的作品。作品是死的,而艺术家才是鲜活有趣的。」

在这种技术选择下,小冰框架生成的 AI Beings,拥有无可比拟的多样性:容貌多样,性格多样;也许还可以说,在小冰团队九年的研究基础上,「灵魂」也同样多样。

人类的生活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与内在皆不相同。 AI Beings 也应如此;这是他们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创造力、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趋近理想的关键。


03 从理智到情感, AI 必将各个不同



「小冰走了一条可能与绝大多数人工智能公司不同的道路,我们相对而言看得更加长远。」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全球执行 副总裁 沈向洋表示,「这么多年来小冰的发展,也恰恰证明情商与智商的结合,是很好的人工智能交互方式。在未来,这样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多。当 AI Beings 远远超过人类数量的时候,我相信市场需要一家具备底层技术框架的公司。」

走一条不同的路,总是不容易的。「其他的基础框架叫 Turn-oriented(面向单个任务),一轮(对话)是用来完成任务或用来进行知识交流的,比方说开灯,或者告诉我喜马拉雅山多高。但我们认为,真正的交互是一个 Session-oriented(面向对话全程)的模型,我们只在乎全局。我们认为关系大于知识,关系大于完成任务,而建立关系需要一个真正的通用层;这个通用层就是情商。小冰从第一天就不是完成任务型的 AI ,它有情商。」李笛说。

李笛以前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负责微软人工智能与搜索引擎的研究、研发与产品工作。他创建了微软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框架,继而推出了小冰。当时行业对这个方向并不看好。

但是,时代是会变的。「看这几年的走向,同行业里像谷歌、亚马逊、Facebook 都已经开始往我们这边转了,Facebook M,以前是以完成目的为目的,后来改成 Facebook Blender,非常接近小冰的思路。谷歌最近的 Meena 也是拿小冰来做对比的,国内其他公司以后可能也会跟进这个方向。」

2020 年 7 月 13 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2021 年 7 月,小冰公司发布最新的超级自然语音技术,同时宣布了 A 轮融资已完成。离开微软一年,小冰公司的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级别,迈入独角兽行列。

小冰公司认为,未来不应该只有 Siri、Alexa 等等几个智能助理,每个 AI Being 都应该是独特的。大量高度定制化的 AI Beings 会环绕在我们身边,成为新的社交节点,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工作。基于这种预判,小冰构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赋能 AI Being,让 AI Being 活起来。这很接近当年微软设想的商业模式:每张桌子上都有电脑,每台电脑都运行着微软的操作系统。


小冰框架生成的 AI Beings


2021 年,小冰框架诞生的 AI Beings 已经超过 1700 万个,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和这些虚拟人类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相比于朋友都是全能高手,我们会更希望朋友能给我们提供情感支持;毕竟,情感才是人的基本驱动力。

今天的小冰还在继续前进。最近,小冰公司将对旗下人工智能数字员工产品线启动年度升级,提升大模型对话引擎、3D 神经网络渲染、超级自然语音及 AIGC 的能力,让 AI Beings 表现更出色。小冰公司还宣布,近日已获得总额 10 亿元的 A+ 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小冰框架技术的研发。

也许在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够看到更像人的 AI Beings 了。我们可以尽情想象,他们将会改变些什么:会有更多能理解我们的朋友,更多更容易沟通的同事;他们不仅知道那些我们说出来的事情,还能察觉没有说出的情绪;他们会和我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也许为我们提供些灵感,或者帮我们补上些缺陷;我们会被机器温柔地照顾,就像理查德·布劳提根的诗。


人群中的小冰


而且,他们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无需完全理解世界、完全从原理上模仿人类,也能够以人类的方式做出回应的 AI 发展路线。

虽然侯世达多年前就坚定认为,「如果我们将来真的有一个系统能和人对话,那么它必须要知道关于人类生活的几乎一切东西。它需要懂得人类的情绪,自己必须拥有情绪,必须有担心、恐惧、不安感,如此等等,就像人一样。」

但小冰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不应该一味沿着理性的路线前行,而是应该落在感性和理性的交叉区域。

也许 AI 越来越明显的新分叉,正在提示我们。也许 AI 不需要完全理解人类的一切,也可以成为人类有意义的伙伴;正如 AI 无需理解艺术,也能制作出符合人类审美的艺术作品一样。又或者,也许人类所使用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机器;也许正像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用一本书所说明的那样:人有人的用处,机器也是。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