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
我常说,看电影像吃饭一样,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对一部电影好评与否,通常取决于个人的口味。所以写影评去评论一部电影,也通常只是表达一下个人感情。
对于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我直接给出观影后的感受:一部拍摄手法上的业余选手,剧情设计上的成功者,给目前的国产电影市场一个大耳光。
以及,最重要的是:不要讲《夏洛特烦恼》续集的期望寄予它,《驴得水》实际上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夏洛特把人看笑,驴得水则负责把人看哭。
在不剧透的前提下,简单概要剧情:
民国时期,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他们为了缓解财务紧张的状况,拿运水的驴子虚设了一个名叫「吕得水」的老师吃教育部空饷。不料教育部突击检查,书生们手忙脚乱临时抓了个目不识丁的乡村铜匠,把他训练成「吕德水老师」,以求应付上级领导。
不料,冒牌「吕得水」竟然被教育部评为先进分子,获得了美国人的慈善资助,美国人要来实地考察,要穿帮了——于是,一个无奈谎言引起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就此展开。
有人将其归类为典型的讽刺喜剧: 影片的前半部分让人笑到前仰后合,后半部分令人坐立不安;前半部分搞笑,后半部分催泪;看似喜剧、夸张,实则阴差阳错,是一出砭时弊的悲剧。
故事的重点放在这群老师为了「圆谎」而不断跌落到更深渊的部分。圆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悲剧不断发酵、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展现出小人物的悲哀。本来是为了圆谎,但之后发生的事情却触发他们对欲望、权利、教育以及其它人生问题的思考。为此,他们又展现出小人物可悲的一面,原则、底线,有人受不住,有人开始拷问灵魂。
所有人都在经历矛盾,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故事中的小人物与银幕前看电影的观众一样——他们在面临选择时候的表现,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你会联想到如今大城市生活中的千万蝼蚁,你会想到万恶的户籍制度和当下中国的教育模式,你会想到很多……想到你其实就是他们的其中的一个,竭尽全力活下去,却抵挡不了世道的碾压,如此一般,只能苟且。
有人试图反抗,可最终发现,在欲望、权利与利益面前,原则和信念如此不堪一击。然后他们选择服从,是束手就擒还是放弃实际上比挣扎来的更轻松容易?
这些角色、小人物,原本可笑、可怜、罪有应得,你觉得他们被人嘲讽也并不值得同情。但你继续看下去,发现他们其实和你一样,心里其实有个美好的愿景,但只是对现实无力,不得不荒诞面对。这时候,你再看到他被人羞辱,是否还会想当初那般心坚如磐石?你是否会就此悲从中来?
摧残美好,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驴得水》至此就彻头彻尾变成了鲁迅先生口中的悲剧。几经扭曲,一个笑话背后人性被剖析地一干二净。
《驴得水》脱胎于高认知度的同名舞台剧,这既给电影带来新鲜血液,也让它呈现出一些舞台剧所特有的「缺点」。比如,有人诟病该片一股话剧腔调,演员们的对话和电影中的生效都充满剧场感。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当戏剧化的语言遇到演技娴熟的演员,其对剧情的展现岂不是更饱含情感、一气呵成?(此处掺杂一句个人评论:张一曼可是国内话剧女演员中数一数二的了。)
一个小山村里的波澜,却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真实生活——这可能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们思考那些在现实中被习以为常的规则。
电影还是生活,荒诞还是现实,谁能分得清楚?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