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存在感爆表的摩拜单车,它的创始人有话说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美国记者杰夫·梅普斯在走遍美国和荷兰,访问过各种脚踏车运动后,在自己所著的一本名为《铁马革命》的书中曾经写道:「大部分人不晓得,当我们骑着脚踏车进入城市的时候,一场革命就诞生了……因为污染减少,土地、空气、水,变得乾净清新;因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我们的经济再不受到中东影响,甚至避免了某些战争发生。」

我们无从得知胡玮炜是否也是这一理论的忠实拥趸。她在 2015 年 1 月开始创办的摩拜单车虽然还不至于引发「革命」,但是在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也的确让北京城「骚动」了起来。在此之前,她曾经做过记者,创办过汽车科技自媒体 GeekCar。

在 9 月 1 日该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一场活动上,胡玮炜身后的一段动态分布图显示,摩拜单车的自行车最开始活跃在宇宙中心五道口,不过很快,它们开始向昌平区,朝阳区蔓延,甚至连原理市区的沙河、通州和顺义都闪烁起了「使用痕迹」。这些「抛弃」固定车桩,鼓励用户在建议自行车停车位自取自用的单车被贴上的是已经被人们说烂了的「共享」概念:打开 app 后,你可以根据定位找到周围的单车。只要在线上缴纳 299 元押金后,就可以以每半小时一元人民币的价格临时「租用」它们。

最近存在感爆表的摩拜单车,它的创始人有话说

现在,距离摩拜单车在北京落地刚刚过去二十多天。这座城市里的第一批用户开始兴致勃勃的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着或许美好,或许糟糕的骑行体验,敏锐的媒体和投资人则嗅到了继滴滴 Uber 之后下一个出行领域「明星项目」的崛起前兆,仿佛下一场「街头大战」立刻就要打响了。

再往后的故事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不过现在发生的这一切却让胡玮炜看上去挺意外:「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摩拜已经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开始热烈的讨论盈利方式、融资情况,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一个刚刚上线四个月的产品而已。」

如果说,一个初创企业的团队构成决定了这家公司的下限,那么它的创始人的性格和视野则决定其上限,从任何角度去看,胡玮炜都不是那种老练的生意人,但她的身上有一种对于自行车这件事执拗的力量,或许这才是理解摩拜单车,甚至是理解当前短距离出行这个资本风口的钥匙。

以下为胡玮炜口述:

四个月,从上海到北京。

在落地北京之前,摩拜单车已经在上海运营了四个多月。我们总部在北京,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上海开始运营呢?因为几年前上海政府为了世博会在街边画上了很多白线区域作为自行车建议停车点。这就让我们觉得,在用户教育方面不会那么困难。

目前上海已经有几万辆自行车在运营。一开始来预测需求进行投放的时候,我们参考了某种算法,比如城市里大概每一百个人大概需要一辆自行车,但是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并不是这么简单去推算的。

在上海的几个月里,也经历了起初未料到的困难。的确有很多破坏自行车、偷自行车的恶性事件发生。有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是一种共享单车,但是有的人却是蓄意破坏。都说共享单车应该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

这么说可能很矫情,但是我最初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们就自己建立了一个信用体系,引导大家把自行车停到该停的地方。

现在的信用评分比较简单,骑一次单车加一个信用分。如果骑完拍照分享,帮助下一个用户更好的找到车,也可以得到信用分。另外看到不在建议停车点的停放的车量,也可以举报……未来也许我们可以做跨城市的信用体系。

但是目前这个过程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该怎么做。现在,产品落地北京后,我们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北京整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比如 798 能不能停车进去,这个其实很复杂,它是一个封闭的社区,但是又可以走车。而且北京是分二三四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五环以外,五环以外到五环以内这个连接点是否能够覆盖好,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但是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车辆能够满足这么大的需求。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毕竟每个城市的风格都不太一样。

最近存在感爆表的摩拜单车,它的创始人有话说

「门槛」的建立

我对这辆单车提出的设计目标是能做到四年免维护。未来最最理想的状态是自行车不再需要人力运营。但那大概是最原始社会的状态吧,所有人没了占有欲,还能被规则制约。当然这太理想主义了。

但是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项目将是一个很重的模式。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这个事情。我认识很多厉害的工业设计师,他们根据我的要求给摩拜设计出了很多很漂亮的、很棒的雏形。可是后来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想要的不是一辆好看的自行车,而是一辆尽量免维护的自行车。

另外我们发现,传统的很好的自行车供应商和设计公司只能生产车架,但却没有办法把我想要的工艺很好的演示出来。有些公司会根据你的需求去国外买这些配件配到自行车上,他们自己不做创新。我们也合作着生产了一批自行车,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本巨高无比。

所以在 2015 年,我们决定从设计到开模到生产,都自己来做。公司在江苏开了一个工厂,现在工厂的产量正在稳步爬升。但是具体规模还不能透露。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工厂里模块化生产更加成熟和产量提升,每辆自行车的成本就会降下来。

其实这期间还有些很有意思的故事,你永远想象不到创业会发生有多少插曲。在我们和某供应商合作时,我非常欣赏对方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因为他是在这中间能发挥核心作用的人物。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冬天,产品研发到关键环节的时候,他患上了心脏病需要住院手术,那时候我去医院看他,觉得非常绝望——为什么会有这种意外拖慢整个项目的进度?

后来他出院后,我跟 CEO 王晓峰商量干脆把这位工程师挖过来,一起用自己的工厂做自行车。因为我总觉得,既然要做这件事,就该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我希望这款产品未来会是城市里面的一部分,用的时候也会体现这个城市和自行车的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摩拜单车的产品,采用的都是很外化的工艺:它有着防爆轮胎,而且轮胎可识别性非常高。车身材料全部防水,在水下五十米放置半小时都没有问题,它不会生锈。而且他采用的单摆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这将是一个很苦很琐碎的工作

在我们产品研发完成,快要落地的时候,我跟投资人说我还是需要一个 CEO。毕竟我是个媒体人,能把产品做起来已经是很大的挑战了。那个时候我感觉非常疲惫,当时觉得已经没有太大的勇气和精力去做运营了。 而且我的控制欲一点也不强,我认为这个事情很大,大到需要更多优秀的人一起来做。毕竟我也不想搞砸了。

于是2015年底的时候,王晓峰加入了我们的团队。他曾经负责Uber当年在上海的市场拓展。其实我们的产品运营和Uber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他来到公司以后,摩拜的确成长很快,运营和管理效率都提高了。

比如说半小时一元的定价就是王晓峰来定的。我们最开始定的是两块钱一个小时,后来发现半小时一元的口号更容易传播,更简单,用户也更容易理解。具体到怎么开始运营,都是王晓峰在主导。

这一定是一个很苦很琐碎的工作。前期技术相关的问题搞定后,后期运营相关还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地方是付费停车制度,到底谁来付钱?我们只好去说服相关机构为摩拜提供免费停车优惠。

共享经济大家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资源和需求的匹配效率。但是摩拜只是出行选择之一,它不是唯一。骑单车的场景很多,通勤只是一部分。从我们后台的数据可以看到。晚上的时候骑行率很高,这是因为很多人会骑车散步约会。

我相信后面精耕细作的话,会达到更好的供需平衡。这当然和密度和规模分不开,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会用人工干去涉。但是 现在对摩拜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去习惯这个产品,认定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这个产品,过了这个门槛以后,摩拜才能去想怎么更好的去做这个匹配。

最近存在感爆表的摩拜单车,它的创始人有话说

所以现在 我们更倾向于让这个系统去自由生长。有时候它会形成很有趣的自循环 :比如在上海,一开始我们没有投放浦东区,但是我们慢慢发现有些人会骑到那里,然后在某些小区周围,会逐渐形成一个小循环,效果非常好,所以 为什么要去干预呢?《失控》不就是提倡分布式的,而不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么? 

当然在产品上,我们下一步必须要减轻骑行的重量感。现在很多北京用户反映骑行的体验很差,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把这些车辆从江苏工厂运过来的时候,路途中消耗了一些电量,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会有些磨合的过程。而且我们还准备更换新的轮胎,这其中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做测试。

关于工厂、技术和运营人员的规模,现在还不方便透露。因为这些东西随时都在变化着,这是创业公司很大的一个特点。我们是 2015 年 1 月开始做这个公司,到了今年 4 月才上线,中间一直在做各种调试和迭代。就比如选择手机关锁,还是手动关锁?
有很多设计是有二选一的选择,这是需要时间去协调和思考的。

也许大家现在都很关心半小时一元的收费、这么高的造车成本,我们以后怎么盈利,但是我们这个事情有一半是属于公益的,有点 public company 的意思。 而且我希望大家把眼界放宽一点,我们现在只落地了四个月,如果我现在跟大家说盈利的问题,或者说个盈利的目标,那就是在画大饼,没有任何的意义。不过总的来说,规模肯定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从我们的定价,你就能看出来我们希望大做一个大众化的产品。80 后、90 后的人对互联网太熟悉,这批用户教育很简单,所以前期会在年轻人中比较风靡,但是后期我们也不确定,因为现在我们的父母也能在网上买菜了不是么?

现在,我想让摩拜单车这个品牌传递的一个理念是:用科技打造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说在强调科技本身的力量,我们希望能够拥有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力量。

其实共享单车这个产品能传播开来,是因为它「自带传播效果」。我们这一代人,80、90 后,内心深处大概都有一段关于自行车的回忆。大家小时候骑过三轮自行车,后来上了中学又开始骑自行车上早自习、晚自习。再接下来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也许买过自行车,但是后来这辆自行车可能丢了,或者你开始嫌麻烦,就不再选择这种交通方式。可是城市里有一些距离是非常适合骑自行车的,这种场景真的很容易想象得到。

最近几年,出行市场变化的非常快。也有人疑问接下来出现更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摩拜该怎么办?巨头是否会入侵自行车这个领域?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未来发生什么都有可能。 虽然我不爱过多的谈论资本上的事情,虽然为了生存,有可能我也会被裹挟进去。但是我还是希望,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自己曾经做过一个伟大的事情。

随意打赏

摩拜单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