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已过半,在中国扩张到 60 城的 Uber,更想把钱花在二三线城市了
6 月 15 日, Uber 在北京召开 2016 年中战略发布会。Uber 各位高管上台大谈「进军」旅游、谈运营下沉策略,但想向外界传达的,终归是「增长」。
从使用场景出发,Uber 搭上旅游业
有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对全国 GDP 的贡献超过银行、教育和汽车行业。我国国内旅游突破 40 亿人次,出境旅游超过 1.2 亿人次。
而旅游又是移动出行天然的使用场景,Uber 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蛋糕」。Uber 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1-5 月,中国用户在境外使用 Uber 叫车出行,已累计完成 100 万订单。同期,境外用户在中国 24 个城市使用 Uber 服务的订单量,已超过 300 万。
今天,Uber 将「旅游用车」上升至战略层面,启动了「Uber+旅游」计划,将与海航、去哪儿网、同程旅游、京东、穷游、TripAdvisor 猫途鹰、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中国电信、百度等多个旅游品牌,及多个国家的旅游局合作。
具体方式包括,与海航合作推出「积分兑换 Uber 行程」服务、通过去哪儿 App 实现一键叫车功能等。同时,Uber 还将利用平台优势,为海外来中国的旅客提供的「Uber+旅游」景点专线出行体验。
比如,在西安,Uber 推出了「兵马俑」专线,游客可以一键叫车去兵马俑或者华清池;在上海,Uber 结合迪斯尼乐园设计了乐游专线;在北京,Uber 将在 6 月底推出优游通(UberPASS),结合用户行为的大数据,为有短期高频出行需求的国内外游客和商务人士订制出行优惠方案。
Uber 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柳甄表示,除了「Uber+旅游」,Uber 在中国还将以「Uber+」的方式,推出更多和本地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和体验。
运营下沉策略初见成效,昆明成 Uber 中国 60 城
2015 年 11 月,柳甄曾在 2016 年战略发布会透露了量化的目标以及运营下沉策略:
未来计划会进入 100 个城市。借力大城市,由点及面,进入更多二三线城市。所有中国 3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会是下一步进军的重点。
今天的年中战略发布会上,Uber 公布了采取「运沉下沉策略」后今年上半年的运营成绩:
2016 年至今已新进入超过 30 个城市,一年以来 Uber 在中国进驻的城市数量翻了 6 倍。旅游城市昆明将是 Uber 即将在中国进驻的第 60 城。
同时,Uber 在中国整体每单成本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80%,在有些城市如深圳,Uber 每单成本实现比竞争对手低 20-30%。
Uber 全球首席商务官 Emil Michael 还透露,Uber 中国的成单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
「成长之年」到「增长之年」,二三线城市早已是 Uber 和滴滴的主战场
2015 年 11 月的 2016 战略发布会上,柳甄将 2015 年定义为 Uber 的「成长之年」。这一年,Uber 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争取准入资格、摸索产品落地方式、寻找本土合作伙伴,以及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扩张上。
今天的年中战略发布会上,柳甄将 2016 年称之为 Uber 的「增长之年」。一线城市渐趋饱和且战争接近结束的情况下,「运营下沉策略」成为 Uber 2016 年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比如,Uber 今年 5 月底正式进入了二线中等发达城市郑州,上线首日的行程就超过 3 万,上线一个月累计行程已超过 100 万,是成都同期的 678 倍。而成都曾在 2015 年上半年超过纽约,成为 Uber 全球订单量最多的城市。另外,最近半年新上线的合肥,也打破了 Uber 全球增长最快城市的记录。
而 Uber 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滴滴,也早已将注意力集中到二三线城市。
滴滴下沉至二三线城市的时间点非常巧妙——春节。每年春节都是大中城市务工、就业者集中返乡的时间,他们在大城市的消费习惯也容易带回家,滴滴顺势推出「跨城拼车」功能。
这一策略收效很明显,滴滴的数据表明,今年春节前夕,滴滴快车从之前的 200 多个城市扩张到了 400 个,覆盖了全国主要三线城市和部分四线城市。
最近,滴滴出行分别获得了苹果的 10 亿美元以及中国人寿的 6 亿美元投资,Uber 也完成了 60 亿美元的 G 轮融资。不难想象,下沉策略让两家都尝到甜头的情况下,这些钱很大一部分将会「烧」向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