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瓶颈,以及模块化手机的模糊未来
手机行业的硬件瓶颈和同质化或许给了模块化手机一个模糊的未来……
Moto 正在试图围绕自己的模块化手机打造一个 Moto Mods 生态,并且为了这种生态更好的建立,开始将模块化功能作为一个开放平台。通过多次举办线下黑客马拉松的开源脑暴的方式,更直接走进普通用户的真实生活场景,以手机为切入点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不同于目前手机行业普遍思考方式的尝试,看起来像是歪门邪道的不归路,但在手机行业同质化越来越厉害的当下,或许这么坚定向前走的 Moto 还真能折腾出些名堂。
突破硬件瓶颈
智能手机发展至今,早已过了那个跑分拼参数的年代,屏幕、电池、SoC、摄像头……渐渐都到了各自的瓶颈,很难可以在参数配置上拉开差距,所以手机厂商开始在屏幕形态和手机材质上做文章,于是就有了各种曲面屏、全面屏、陶瓷机身。
现在的手机都在追求高集成度,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将电话尽量做的薄,不断压榨手机内部空间。另一方面,高集成度这种轻薄标准也成了束缚住手机在硬件属性上的突飞猛进的瓶颈,因为考虑到空间因素,电池不能太大、摄像头不能太突、喇叭不能太大……
这种前提下,彻底放下了集成度架子的模块化手机,反而能够在硬件尺寸和性能均衡点上有所突破。因为它不怕破坏手机的一体感和轻薄,可以打破尺寸的束缚把性能更高、体积更大的摄像头、音响、投影仪、电池等硬件作为模块拼凑到手机上。
Moto Z 推出后,2016 年最先推出了 5 个模块,其中对特定功能有放大的包括了扬声器、投影、拍照和电池,通过每一个模块 Moto Z 能在某个特定功能上超过现有手机极限,比如 JBL 的扬声器,再比如 10 倍光学变焦的哈苏摄影模块,都是一般手机无法达到的。
而其中像投影仪这样的部件更是一个从 0 到 1 的改变,让手机通过便携模块具有了特殊功能。极客公园从 Moto 产品营销总监高峰那里还得知,在最早推出的模块中投影是最让他们惊喜的,虽然销售量不是最多的,但购买了投影模块的用户平均一周的使用时间是 10 个小时。从这件事上看,模块的意义其实不止锦上添花,而是拓宽了手机的使用场景,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用模块给手机「续命」
另外,模块为手机提供的「续命」的功能也很有趣。
最典型也就在眼前的例子就是 5G,2017 是 5G 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年,而从 Moto 内部了解到他们也正在计划 5G 信号模块,通过 5G 模块能让 4G 手机使用 5G 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通过功能模块让手机在技术迭代中延长使用寿命的例子,不至于因为网络技术的迭代而被过快淘汰。
这样的例子同样适用于未来可能会有大技术革新的电池、摄像头等等功能。让手机在各种硬件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不至于被过快的淘汰。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附加的功能福利,要想依靠不断更换模块来让一部手机性能始终保持一流,用上好几年这并不实际。一个简单的反例:即使给 iPhone 4 装上 iPhone 7 Plus 的双摄,iPhone 4 的 ISP 也是带不动这颗双摄的。
放弃高集成度
与其恋子以求生, 不如弃子而取胜。
这句形容棋局战略的话如今或许是 Moto 模块化手机的最好写照,主动选择放弃了已经白热化的手机一体化竞赛,掉头另辟蹊径。目前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竭尽全力提高手机的集成度,在机身厚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为手机「塞」进更强的配置、更大的电池、更多的功能,甚至不惜放弃可拆卸电池这种实用功能作为代价。
模块化手机本就是一个逆着时代大潮的思路,Google 的 Project Ara 的失败就是个典型例子,这让所有对于模块化手机的尝试都带上了一种「逆天而为」的基调,Moto 自然是其中之一。
所有人都明白,想要做成一个优秀企业要把所有的短板都补齐,不是靠几个长板就能成事的。但从产品端入手,尤其在如今已经高度同质化的手机竞争中,打造爆款产品的思路却恰恰相反。
「打差异化,并把单一功能做到极致」——这种把优势最大化的思路在行业竞争同质化严重时往往能够打破僵局。像是主打美颜的美图、柔光自拍的 vivo……
虽然这样的手机产品一定不会成为主流,但却可以在严重饱和的市场中通过特定功能的产品快速抢下某些垂直领域,而这正是像 Moto Z 这类的模块化手机想做的。
这种切入考虑的立足点主要在两方面:消费者角度的个性化需求、场景化角度的功能拓展。
消费者角度,这是一个在综合能力良好或单一能力优秀之间的取舍。
这两三年,整个中国市场在进行消费升级,同时目前手机很快,能够整合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在个性化和某一些极致的体验上却往往做出了妥协。比如去旅游时,单反太重,一个光学变焦的相机需求越来越明显,但目前的手机因为空间限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时候,模块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它比单反便携很多,但又比普通手机功能强大。虽然目前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至少在目前提供了双摄以外的另一种角度,并且具有更多的可能,因为它有更大的空间。
场景化角度,一种手机线下功能拓宽的尝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活的中心,手机的线上功能被无限拓宽,你能用手机在线上完成很多事。但作为人的生活中心,手机的线下使用场景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拓宽和发展。
Moto Z 的投影仪模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在目前的主流手机中很难被实现的一种功能可以通过模块来完成,从而拓宽手机的线下使用场景。
这种思路延伸出去,模块化的定制以后往往可以不限于音乐、摄影等功能,更是可以从地域和文化入手,解决某一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线下使用需求。比如在北京,就可以用 PM2.5 监测的模块。
现实是残酷的
说这么多,但模块化真的就会是智能手机下一个发展方向吗?可惜的是,目前可能只有 Moto 是这么认为的,Google 放弃了 Project Ara,之前唯一的同伴 LG 也在 G6 上放弃了模块化思路。
这些公司放弃模块化战略自然也有他们的考虑,因为游戏模块和功能不出现在手机上是有它自己的道理,要么成本高、要么属于费力不讨好。所以,目前在模块化手机这个领域里,Moto 成了唯一的守望者。
但希望还是有的,虽然不大。因为这种去集成化的思路给手机营造了更大的空间,也就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发挥余地。可能目前仍没有出现太完美的模块手机部件,也还是值得期待,有 Moto 这根独苗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