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的抗震公开课:企业吃堑长智
作者:陶凤 初晓彤
地震又来, 日本 制造业似乎有惊无险。近日,发生在日本九州的一场里氏7.3级地震夺走了41条生命,还导致包括索尼、丰田等在内的日本制造商纷纷启动了临时停产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规模相当,但无论是从人员还是财产方面而言,九州地震所产生的损失相对而言是小很多的,日本制造业的抗震学功不可没。
“日本制造”余震
上周以来,日本九州地区开始进入“震动模式”。自14日首次发生6.5级地震后的数天之间,灾区已接连发生500余次震度为1级以上的地震。其中,16日凌晨发生的7.3级地震破坏力最为惊人,它导致了灾区大范围的房屋垮塌、桥梁损毁和交通受阻,同时还动摇了日本的制造业供应链。
作为日本制造业的群聚地之一,靠近震中的熊本市拥有庞大的半导体工业,其中索尼、三菱、本田和丰田等制造商均在该地区建有工厂。地震令各企业慌忙确认工厂受到的损害,并陆续开启应急模式。
毫无疑问,丰田成了这场地震中损失最大的企业。17日,丰田汽车发布公告称,由于九州地区的地震导致零部件供应链断裂,该公司将于4月18日-23日全面停产。日本三菱UFJ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预计本次地震将导致丰田二季度营业收益损失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
与丰田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本田、日产和三菱。其中,本田和三菱已先后停工多日;而日产则相对幸运,因位于福冈的工厂距离震区相对较远而有望很快复产。
除了汽车产业,以索尼为首的电子制造业也没能幸免于难。地震发生后,虽然索尼位于长崎和大分的图像传感器工厂已陆续恢复运行,但熊本工厂依旧处于暂时停产状态。由于索尼生产的传感器被广泛用于苹果的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上,各手机厂商的产品产能也面临挫折。摩根士丹利分析称,iPhone 7的发布可能因此推迟。
企业“吃堑长智”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日本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应对地震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专家级”了。
以瑞萨电子(一家微控制器供应商,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全球最高市场份额)为例。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瑞萨被迫停产,这导致该公司从名古屋到 美国 阿拉巴马州的汽车工厂全线停顿,当季净亏损达56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而在本次地震中,由于已有“前车之鉴”的瑞萨电子提前加强了工厂建筑的防震能力,该公司得以维持一定量的存货,因而虽然位于熊本的工厂关闭了,但该公司的生产并未中断。
可以注意到,建筑的抗震性对于地震频发的日本而言有多重要。 中国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地震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相较于同等级的阪神地震而言更小的原因,除了在于九州地区本身经济占日本GDP总额小的原因,还在于本次地震对房屋建筑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损坏相对较小。
回望1995年那次同规模的阪神地震,倒塌的建筑物数以千计,约有5000人在地震发生后的几秒钟内就被建筑物掩埋。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倒塌的建筑物中的大部分建于1981年建筑标准提高之前,而建于1981年之后的房屋则鲜有坍塌。
政府启动迅速
这里,就要提及日本政府在抗震问题上的多次法律尝试。据悉,颁布于1950年的日本《建筑设计基准法》在几经修改后,于1981年全面实行《新抗震设计法》,引入了多个方面的新规定。这部法律否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转而要求采用从欧美引进的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技术,大大保证了地震中日本建筑的牢固性。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此后,日本又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其中商务楼要求能够抵御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超过100年。根据计划,90%的住宅建筑在2015年已达到这一标准。
事实上,政府在抗震方面的作为并不仅仅是修改法律的“马后炮”而已。就此次地震后的表现来看,国家机关的反应速度相比日本之前几次地震要迅速得多。
除了制定法律与加强应急,无法坐视本国企业陷入“地震后遗症”的日本政府还承诺,将对受九州地区一系列地震影响的公司提供援助。本周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如有需要,政府将调用3500亿日元的储备基金向受灾公司给予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