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聊网红网器接班人,战略迷茫期如何互联网转型?
在 中国 企业界,张瑞敏一直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从1984年空降青岛电冰箱总厂开始,张瑞敏执掌海尔这家集体企业已32年,而且迄今,张瑞敏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尽管外界对其接班人战略有各种猜测,张瑞敏仍然没有任何“退位”的迹象。
张瑞敏不仅是个有情怀的企业家,也是个有情义的企业家。
十年前,张瑞敏曾为笔者的专著《品牌站:全球化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作序推荐。并坦言“未来岁月,海尔将面临品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要成为掌握自己命运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强势品牌,品牌战略更显重要。”
十年后的2016年初,我们共同的朋友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电影《百鸟朝凤》在发行经费上遇到困难,当制作方找到海尔时,张瑞敏慷慨解囊赞助了《百鸟朝凤》的首映式。而彼时,吴天明导演已经作古,他和张瑞敏的唯一交集是2002年,吴天明导演以“海尔砸冰箱”为故事背景的传记电影《首席执行官》。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战略迷茫期,低增长成为新常态。有经济家甚至放言:中国进入了一个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潮来势凶猛,传统企业如何转型?经典管理理论受到挑战;中国制造的大品牌也受到年轻化、小众化的裹胁和冲击;分享经济、O2O、网红、直播、个人IP……新经济花样迭出。在这样一个时空膨胀、想象力爆发、可能性无限的时代,举国上下却都很茫然,我们仿佛集体失去了方向感。在这样的战略迷茫期,中国企业界的“大神”张瑞敏如何思考未来?谁会是海尔的新统帅?海尔如何战略转型?为什么要花重金收购通用家电(GE AppLiances)?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绝地求生?
恰逢2016年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作为青岛啤酒的品牌顾问,笔者恭逢其盛。而此行的另一收获即是在青岛海尔,和张瑞敏先生做了一次深谈。
战略迷茫期企业该如何转型?
李光斗:中国的市场经济到了一个战略迷茫期,以前大家对怎么做市场,怎么做品牌有一个共识;但现在突然发现我们进入了一个多维的世界,移动互联网大潮让企业家感到措手不及,任正非也说华为进入了“无人区”大家都没了方向感。就像我们参观海尔的发展历程,最后在网络化战略时代,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请问张首席,在这样的的战略迷茫期,企业如何找到方向,海尔的下一步向何处去?
张瑞敏: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战略的迷茫?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所有遵循的经典经济管理理论,被互联网时代颠覆了。旧秩序被打破了,新的体系还没有完善。以前的品牌战略,是宣传导向型的,谁的声浪大听谁的,居高临下,以我为中心,向顾客灌输。传统经济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市场份额余额越大,品牌就越强势。以我为中心,我有更多的顾客我就是品牌,所遵循的就是规模经济,我的规模要足够。而现在是从规模经济变成社群经济,从规模经济上,你可以是一个名牌,但你从来不知道你的顾客是谁,因为你从来没有跟你的顾客交互,我强势的推出去包括品牌的宣传,品牌的故事之后,人家来买我的货,我把他卖出去;但你不接触顾客,你是一道一道的分销渠道。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但是现在我是社群经济,我一定要知道你是谁,你也一定要参与到我的品牌来,就像您这个《分享经济》(李光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一样,既然要共享的话我不跟你在一个平台我怎么共享?从匿名顾客到有名有姓的顾客,可以交互的用户在这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传统经济到互联网经济,这不是一个鸿沟的问题,而是从地球来到了处太空,所以迷茫就迷茫在这。原来的办法失灵了,也不知道新办法是什么,肯定迷茫。这是现实,但是对所有企业来讲,你继续迷茫等待,那你就死定了。你唯一的就是赶快自己颠覆自己,改变自己,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以前的经典管理理论,归结起来就是两条,第一流水线,第二就是科层制,这两条被颠覆了后怎么做呢?我去年在维也纳给欧洲的那些企业家做一个演讲,引起很大反响。所以你看不是我们迷茫,是全世界的企业都迷茫,我们把一万多名中层去掉了,没有科层制你怎么管理,没法管,科层制带来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协调性和一致性,每个企业可能都是周一都要开协调会;还有一致,我们目标必须一致,这个是你来叫他一致,我去掉之后,叫他们都到市场上可不可以,能不能协调?市场就给你协调了,用户就给你协调了,用户都不点击你,你就完蛋了。最早2000年的时候我在达沃斯,当时论坛的主题我印象很深,“让我们战胜满足感”。所谓满足感,你满足你昨天的成就,你原来所做的一切不实用了,当时还在想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指的互联网,所以在达沃斯路上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新经济”,当时我们提出就是要么触网,要么死亡,不触网就死亡。到底怎么触我们当时也很迷茫。但从那时候海尔就开始了互联网转型,一直到2005年9月份,我们提出人单合一,每个人要和他的利润结合在一起,到现在11年了,这十几年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做,包括这次我们兼并 美国 的GE通用电气的家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