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天弘蹊跷合作背后:险资过桥隐现阿里身影
近期信托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中信信托发行了一款信托计划,募资7亿元。其投向竟然是天弘基金子公司发行的一款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在国内投融资市场苦心经营多年,鲜有为基金子公司项目专门募资的案例
。尤其是中信信托为国内最大的信托公司,竟然将客户资金“委身下嫁”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子公司。
“如果仅仅是看好天弘子公司的项目,中信信托肯定不会这样操作。再者中信信托自身也不可能缺乏优质项目,更不会去充当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
这一看似奇特的“信基合作”背后,或许暗藏一个规模庞大的非标投资资金流转链条。而在这一链条逻辑背后,来自公募基金、保险、信托和基金子公司的金融牌照联动,呈现出一副繁冗复杂的金融构建。而这背后,隐约看到阿里的影子。
中信下嫁背后神秘金主浮水
中信信托发行的这款产品叫“鼎誉一号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鼎誉一号)按照鼎誉一号的推介材料简介,从设计结构来看,该产品不分层、不分级,分期募集,总金额不超过70,000万元。四月下半个月,推介发行A1期信托受益权,拟募集资金不低于10,000万元。A2、A3期信托受益权将在A1期募集成功后6个月内募集,且与A1期募集资金之和不超过70,000万元。
在投向天弘子公司发起设立的“天弘天方鼎誉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资管份额之后,天弘子公司其项目储备库中挑选优质种子项目进行投资,交易对手拟选取具有良好企业信誉、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公司,首选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商企业融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等。
由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这是一款典型的通道业务产品,同时也是一款资金池产品。由中信信托出面,最终的项目投资由天弘子公司操刀。
“两者的角色明显的出现了‘倒挂’,按照行业的惯例,信托在项目上有优势,出于各种需求,往往由基金子公司出面成立资金池产品,在最终对接信托的集合资金计划或单一资金计划。”
根据本报记者掌握的资料,相比而言,中信信托为国内最大的信托公司,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在投融资市场拥有完善的项目遴选和投资机制;天弘基金子公司成立仅1年时间,尽管管理规模已经爆发式增长至800亿元,但无论是规模和项目管理能力及经验,都与中信信托尚难站上同一梯队,更遑论由中信信托募集,为天弘基金子公司充当资金通道。
同一天,21世纪经济报道联系中信信托官方人士,该公司婉拒了透露这款产品的相关投资细节。
“这样操作并不违规,基金子公司产品和信托产品互投均没有问题。
”北京某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这款产品这样设置的目的,由于未曾从事同类型的业务,该人士表示并不了解这一模式。
另外,从约定收益来看,这款为期24个月的产品,为100万-200万元的投资人提供的收益为9.0%,相比其他资金池产品,投资期限较长,约定收益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也意味着,天弘子公司可能此前已经完成项目遴选工作,投资期限和投资收益已经明晰。
“肯定是出于投资人资质的考虑,天弘子公司不得不选择一家信托公司作为业务通道,要不这样设置根本没有必要。”
这位投资经理说的投资人指的是保险资金,在投向非标资产的过程中,保监会明确制定了所投资产管理类公司的资质,基金子公司并不在此列。
“可能是这样,我没有具体参与这款产品,太具体的情况并不知情。”4月24日,或许因为事情比较敏感,中信信托内部一位信托经理对此的表态,显得颇为含糊不清。
阿里做局?2.7万亿险资非标猜想
保险资金假借投资信托最终投资基金子公司产品
,这种猜测背后数万亿元的“生意经”浮出水面。
根据保监会目前的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投资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该保险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
按照保监会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末保险行业总规模约8.9万亿元计算,其可投资这一领域的资金总规模达到2.7万亿元。近年来非标投资领域收益率一直处于高位,相比证券类投资优势明显,保险资金投资这一市场也变得十分热忱。
与此同时,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投向的主体资质要求则十分严苛。就在4月23日,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的门槛,为“上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也正是基于这种态度,险资投向基金子公司,在政策上并未有实质性的开闸。
“如果是通过这种设置,吸引险资介入基金子公司项目的投资,逻辑上从而也说得通。”
按照保监会的上述规定,可以接受险资投资的信托公司大约只有16家左右,中信信托作为资金通道,出现在上述“信基合作”合作方中也显得不足为奇。
险资为何会选择天弘子公司,这背后则可能浮现出一条复杂的资金流转链条。
此前,根据阿里金融内部人士透露,
基于“余额宝”形成的超过5000亿规模资金池,该公司已经完成储蓄端的搭建;在放贷端口的搭建中,该公司选择通过万能险产品作为通道,吸引余额宝用户将资金转移至相关的万能险产品,然后再通过非标投资完成“放贷环节”
。
“万能险的投资门槛只有1000元,与余额宝的投资者相对契合,可以完成余额宝资金向险资的流转。其后险资在通过认购相关的信托资管计划,介入非标投资领域。”
此前的2月中旬,阿里巴巴在吸引投资人投资天安人寿和珠江人寿两款产品期间,一位业内人士推测阿里的用意。由于约定收益较高,上述两款产品上演了3分钟售罄的奇迹。
只是后来,资金进入天安人寿和珠江人寿之后,尽管有相关人士透露,资金由阿里金融操刀投向相关项目,不过其投资路径一直是个悬疑。
在上述链条上,如果补入中信信托和天弘子公司两个环节,这一逻辑链条也变得清晰。
如果这一逻辑落地,相关的投资资金可以实现从货币型公募基金-万能险-信托-基金子公司-非标债权项目等长达多个环节的过渡,一种复杂繁冗的资金流转链条也就搭建完成。
由于阿里巴巴此前已经入主天弘基金,天弘子公司为阿里巴巴旗下金融牌照,通过这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应用,资金也顺利回流至阿里体系之内,后续的投资可以变得名正而言顺。
混业之混,链条之长
相比而言,在目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牌照之中,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趋势最为明朗,其具备的基金子公司业务牌照,使得公募牌照功能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大放异彩。
比如以上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基金子公司总经理为例,其所在的公司在过去一年时间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元,这一成长速度足以令资管行业瞠目。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平安、国寿等险资已经拿到公募基金牌照,此外,泰康也在筹备公募基金业务开闸。在崇尚金控和全牌照经营的内地市场,在股权上险资与基金有关联的案例则不胜枚举。
混业背景下,随着不少金融机构开始试水相关业务,并开始娴熟的利用各种金融牌照联动,类似上述资金的流转案例可能也会日益增多。相比单纯的介入信托投资,险资选择旗下控股的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子公司介入非标投资,显然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上述逻辑之外,北京另外一家大型信托公司信托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出另一种可能。
“中信信托市场号召力大,有中信信托出面成立相关集合信托计划之后,资金过道天弘子公司,最终用于接盘自己的到期项目。”该信托经理指出。通过这一设置,信托公司避免了出面“借新还旧”可能引起的市场之一。
上述信托经理同时指出,中信信托委身变成一家基金子公司的“业务通道”,或者合作方足够有实力,或者有自身的投资诉求。
“也有这种可能,不过作为国内最大的信托公司,只需要成立一款普通的资金池产品即可,无需引入其他机构。再者,天弘子公司也不会情愿出面帮助中信信托接盘。”
连日来,本报记者与多位信托业及基金子公司从业人员沟通,多数认为中信信托为险资做通道的可能性较大。在三方关系中,中信信托为国内最大的信托公司,阿里巴巴为国内龙头电商,天弘子公司为阿里巴巴旗下投资平台。在互联网金融风越刮越劲的背景下,中信信托无疑也有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冲动。
撇开中间环节的各种金融牌照,最终对接项目方的资金,可能为以千元门槛介入的保险客户。
不过上述信托行业投资经理认为,由于各个环节均是监管批复的牌照,险资在投资上比例要求也较为严苛,与目前监管层严打的非法聚拢资金投资信托显然有质的不同。
在另一个维度,融资链条被延长之后,各个环节的金融机构在获得通道收益之后,是否增加了国内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这是一个更宏大的议题。
|